探索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发布日期:2024-05-26 浏览次数:
探索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建立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构建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依据,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确保该体系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创建科学、发展的精细财务管理体系。
二是根据学校不同部门、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特点,制定财务工作程序,形成各流程的评价方法。所有工作和活动都形成了统一的流程规定,可以建立一套指导性强、层次分明的财务体系。同时,要结合形势变化,不断优化、改革、创新这些制度,确保财务管理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注意预算的精细编制和实施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精细化预算管理需要从预算编制和实施两个方面入手,按照精准化、细致化、基础化、科学化的原则编制预算。
对学校所有活动涉及的资金信息进行统一核查,对去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资金数据调查报告确定科学的预算定额,明确学校不同资金项目的定额水平,同时对学校进行定额管理,如:根据在职教职工人数,规定月度财政工资,科学编制资金支出定额。
加强对公共支出项目的详细划分,形成涵盖交通、办公、培训、出差等方面的支出项目。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条件,科学地规划和分配这些公共支出项目的资金分配比例。比如对培训或办公费用需求较大的情况,可以给予30%的公共支出资金管理,剩余资金形成20%、10%、10%的分配模式。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公共支出比例进行动态、科学的调整。
本着定额的理念,有目的地编制各部门、各部门、各岗位的日常公共费用定额。任何预算的编制和实施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参照客观实际的变化,比较各项目的资金盈余和超支,明确各部门、各部门、各岗位、各活动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而调整不科学的定额,实现财政资金的提高和分配。
按照科学原则编制预算,激励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编制和实施,鼓励不同部门、不同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代表根据部门、部门、专业情况提出合适的预算配额,学校财务部经常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呼吁,科学调整和规划预算配额、资本管理,确保每笔资金、每一分钱都能实施,通过预算使有限资金无限使用,发挥每笔资金的无限功能和作用。
(三)加强科研费用责任管理
高校是促进产品研发和进步的前沿,是促进时代发展的科技发展中心。但科研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必须积极重视科研费用的责任管理。
根据相关调查,高校擅自挪用科研资金并不少见。事实上,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研发的资金比例只有40%左右。显然,剩下的60%的资金下落不明。
鉴于目前的情况,财政部、教育部必须积极配合制定科学的科研基金管理制度和方法:一是明确科研基金管理的主要责任地位,二是科研基地,即大学内部部门积极监督和监督资金的使用,同时给予科研项目负责人一定的资金控制权,直接负责制定科研基金使用计划,负责向上级提交项目成本计划报告,实现科研项目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管理和监督。
(四)实行定额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制度
定额核算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建立全面覆盖的定额标准,全面实现高校财务的全面精细化管理。
形成教学设备定额标准、学术学科建设定额标准、固定资本维护定额标准等综合定额会计项目。努力实现学校各项目、各项活动的定额化、精细化管理。
水电费作为学校日常工作和运营的常规支出项目,占财务支出的很大比例,应重点实施水电费的定额核算管理。
(1)政府机构水电费定额=A x 行政人数
(2)系水电费定额=A1x学生人数 A2x教师数量 A3x课时数 A4x上课人数
其中A、A1 、A2 、A3、、A4是经过长时间总结得出的水电费定额指数。
通过这种定额会计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各机构、各部门的水电用量,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完成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
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是高校管理向现代化建设的象征。只有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资金的合理安排、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高校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创新当前的财务体系,形成精细化的财务目标,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加强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率,确保财务资金的充分合理利用,支持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健康经营和发展。
- 上一篇:提高及时性和实用性编制务实报告
- 下一篇:ERP在某地石化财务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