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发布日期:2024-05-07 浏览次数:
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一是增强预算观念,审查单位财政资金和使用效率,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预算后支出的原则不能改变,没有预算就不能坚决支出。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单位收支,在实施过程中有效规范财务制度,贯穿整个预算过程。二是完善财务分析,选择科学方法,横向垂直分析财务报告的收支情况,然后进行比较,全面了解各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发挥财务报表的作用。三是建立内部审查制度,主要审批单位各职能部门的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效益原则,单位资金是否满足合法性和完整性的需要,形成各职能部门经理之间的制衡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完整性。四是明确单位内各部门的职责特点、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和权限,开设财务管理相关岗位,通过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最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五是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内部审计制度是公共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调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监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提高单位管理效果,确保财务合理合规,信息准确真实。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在执行中改进问题,以达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目的。
2.增强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内部控制观念
领导要高度重视内控制度,树立内控理念和理念。根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企业负责人是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从领导的角度来看,领导者在单位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作用,直接影响单位的工作过程,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提高领导者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提高领导者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更符合当前内部控制管理者的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把握内部控制,可以树立从我做起、干部职工从我做起的思想。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加强对内部控制知识的正确理解,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在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加强员工在工作中的内部控制责任,建立健全奖惩明确的长期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理念。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来看,要加强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政策认真落实内部控制的观念,避免无原则的工作态度,树立平等的观念,坚持标准制度的原则,坚持公平办事,把财务审计的内部控制机制贯穿于平时的业务工作中,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的落实。
3.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保证各项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创新的主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上级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学习会计法规和更新财务知识是每一位财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因此,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再教育,不仅要重视单位,还要重视单位领导,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从事财务工作的人都要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并认真落实。因此,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培养他们对党的忠诚和正直,使他们能够在诱惑面前坚持原则。二是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和专业判断力的培训。三是加强财务人员再教育。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的保障体系,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行为决策、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经验,探索创新,然后建立一套符合中国事业单位具体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