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路径
发布日期:2024-03-21 浏览次数:
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路径
(1)内部控制系统上的深化路径
公共机构在设计内部财务控制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和实用性。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和会计记录是组织实施的重要环节。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不相容的职位分离控制法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梳理单位组织层次和业务活动中涉及的不相容岗位,科学划分机构职能和分工,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岗位,明确不同部门或岗位的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2、内部授权控制法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处理授予权限的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事业单位应当在各级单位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集体决策机制,任何人不得擅自单独决策或者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有助于明确权利义务,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检查,帮助单位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3、归口控制法
根据控制事项的性质和管理要求,结合单位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在不相容岗位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的原则下,明确单位各业务集中控制责任单位的控制方式。
4、单据控制法
明确经济行为单位外部来源的报销凭证和单位内部表单的控制方法。文件控制可分为文件控制和票据控制。事实上,文件控制是将支出事项的外部账单控制与支出事项的内部文件控制相结合,建立文件的整体控制体系。确保交易事项真实合法,避免虚假交易,使假发票没有市场。
5、会计控制法
采用记账、核对、岗位职责落实、职责分离、档案管理、工作交接程序等会计控制方法,确保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6、预算控制法
公共机构应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预算体系。预算是公共机构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公共机构的所有业务最终通过预算管理连接起来,以实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预算控制要求公司加强预算编制、审查、内部审批、执行、决算和评估的管理。
7、资产保护控制法
在资产购置、配置、使用和处置过程中保护资产,确保资产的安全和高效使用。要求单位建立日常资产管理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采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库存、会计核查、处置审批等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
8、组织控制法
在内部控制中,组织控制是最基本的部分,可以决定其他控制的成功和有效性。组织控制可以通过岗位设置、组织结构设计、职权明确、岗位分工等方式直接实现控制人员的目的。要使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组织结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不相容的岗位分开,也就是说把一些不相容的岗位分配给个人或者包含两个以上人员的部门,这样才能实现相互核对和约束。
9、信息披露控制
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将以一定形式记录和保存的信息公开,让有关部门和公众了解控制方法。公开透明是监督的最佳方式。“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对于内部控制的实施,单位在实施预算时,需要限制使用完善的内部控制进行财务行为。加强对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的控制,细化责任,实现制度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不相容的职位必须单独处理,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所有资产都需要定期检查,以实现账户与账户、账户与实际情况的有效一致。
(2)以科学的理念进行财务管理
要想与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一致,各级事业单位领导和主管需要不断学习财经法规和经济理论,深入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管理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在自身风险范围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科学财务管理和法律财务管理,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逐步科学规范。
(3)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应当认识到,财务管理人员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要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同时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建立一些多元化的考核制度,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以事业编辑考核的形式招聘。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能够有意识地加上自身财务管理专业素质的鼓励,引导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建立坚定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我国事业单位最终能够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改革一直在向更深层次发展,导致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收支管理模式和会计管理体系,但仍需在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进一步深化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 上一篇:如何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满足发展需要?
- 下一篇:财务职能会计类型与管理类型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