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发布日期:2024-01-01 浏览次数:

财政部2011年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帮助会计科学精细化管理。在2016年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十三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体系,基本实现会计工作的法制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在不断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会计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同时,密切关注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时完善相关规范,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会计数据无纸化管理体系。
 
如今,高校的规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教育产业的投资倾向,无论是中央财政拨款还是地方财政拨款,还是对科研经费的有效支持,都异常明显。针对这种情况,管理好教育科研经费的任务尤为重要。金融信息化建设诞生于当前高校教育环境,成为必然趋势。
 
以江西省高校为例,金融信息化概念从大约90年初引入,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引进了满足高校金融会计要求的金融软件,从手工订单到电子订单,但报表仍不能通过金融软件获得,本阶段金融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会计。第二阶段,金融软件实现的功能相对多样化和精细化。通过金融软件,可以进行项目管理、交易管理、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分类配额管理、其他收入管理等。同时,报表和简单的数据统计也可以通过金融软件直接获得,从而实现金融从会计到管理的过渡。虽然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财务信息的安全风险更大。财务信息是高校内部的重要信息,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财务管理软件大多需要依赖网络或服务器,信息有被盗和篡改的风险。财务软件设计的内部缺陷或用户权限设置不当将对财务信息的质量构成威胁。
 
其次,由于高校机构较多,各部门的工作相对独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孤岛效应”的情况。例如,科研部门有科研管理系统,人事部门有人事管理系统,资产部门有资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各部门对数据处理有自己的要求和格式,给整体数据的共享和集成带来了困难。例如,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数据同步共享,基础数据在对外报送时会出现数据口径和计算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第三,《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即未来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是规范标准的金融管理集成体系,实现数字化校园目标。在这个层面上,缺乏政府和相应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规范金融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对金融管理集成体系的开发和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金融数据的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金融数据的质量无法保证。
 
此外,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多为专业财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财务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开发人员具备财务和计算机多元化知识,更需要用户。财务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将对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和后期的使用和维护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