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对策
发布日期:2023-11-18 浏览次数:
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规范预算控制和监管
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应以事业单位实际经营管理目标为基础,有效满足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首先,预算编制用于反映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情况,确保编制过程合理有效,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二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收入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估,确保事业单位实际经营过程符合预算标准。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的资金预算使用情况,使预算结果更加真实准确;三是加强事业单位资金预算实施,监督管理内部各部门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机构资产内部管理,规范资产采购审计流程,全面落实资产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目前,绝大多数机构资产已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所有固定资产记录在管理系统中,实现机构间资产信息共享,充分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分配功能,降低采购成本。例如,近年来,随着单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数科研单位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全面记录了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实时库存,充分掌握了资产的实际信息。此外,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对需要购买的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只有在确实需要购买时才能审批,控制资本支出,最大限度地节约国家财政资金。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确保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充分发挥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风险知识,合理规避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同时,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和规范内部审计内容和流程,提高内部审计执行成果,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确保事业单位的可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我国各省市事业单位改革也得到了全面实施,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显和重要。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应根据自身实际责任和义务,全面优化改革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利用率,加快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 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