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发布日期:2023-11-18 浏览次数:
事业单位在我国政治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维护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和不足,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针对事业单位的费用和收入,对预算、分配和使用进行综合监督,主要包括资金使用、预算、分配和分配。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与企业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和标准,财务管理目的主要用于提高资本利用率,为社会提供服务;二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广泛,不仅包括国家财政拨款,还包括事业单位自身经营收入;三是业务范围广,财务收支差异大,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多样化。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预算控制和监督管理不到位
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费用监管机制不完善,预算控制和监督管理执行不到位,导致其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和不足。同时,事业单位预算与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费用监督管理仍只存在于形式上。例如,大多数科研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对预算控制重视不够,忽视了费用的控制和管理,使得各职能部门难以在财力等方面实现合理配置,削弱了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而且,由于科研单位财务管理采用单独管理的方式,其财务管理信息资源难以与其他部门共享,进一步增加了整体预算监管的难度,使得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资产信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像企业管理那么严格,资产信息管理制度不完善,实施过程中缺乏执行力度;同时,资产保管和使用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实物数量和信息核实存在诸多错误。一方面,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忽视资产管理,未能根据环境因素及时调整资产增值或减值情况,导致资产实物与账面不一致;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不重视资产管理,部分单位未建立和设置固定资产内部明细账,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单位的资产情况和使用情况,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一致。例如,一些科研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缺乏部门间资源的有效共享,一些资产仍存在长期闲置或重复购买等现象,极大地浪费了科研单位的资金,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
(三)缺乏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全面开展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确保财务管理实施的基础。然而,我国一些机构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工作重点放在整体运行上,使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难以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同时,一些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拟,不仅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职责和作用,而且严重影响了机构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上一篇:新形势下推进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具体策略
- 下一篇: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