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企互联模式应用可行性分析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税企互联模式应用可行性分析

发布日期:2023-11-08 浏览次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7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模式。财务共享模式可以高效、自动、准确地运行,依托SAP支持平台、ERP资源规划、图像管理、OCR识别等技术手段或辅助系统等越来越多的信息工具。从2012年开始,中国开始推广电子发票,到2016年1月1日,增值税电子发票在全国推出。电子发票的应用不仅有助于降低印刷成本,促进环境保护和节能,而且作为会计信息化道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更自动、更准确地将相关业务数据转化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优势。
 
在企业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即财务共享模式下,电子发票的应用减少了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平台采集数据的人工参与,更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管理的自动化。因此,有必要帮助实现纳税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税务信息的自动传输。基于此,本文认为“税务企业互联”模式的构建应以电子发票应用为基础,结合电子发票的特点,希望通过分析探索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建立“税务企业互联”模式的可行性,努力完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或“税务企业互联”平台的构建,搭建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桥梁。
 
税企互联模式应用可行性分析
 
1.风险规避
 
一般认为,通过电子方式开具、传输和保存的发票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发票。对于通过OCR扫描将纸质发票数字化的方法,属于电子发票的替代方法或技术路线(谢波峰、刘晓友,2016年)。因此,在双方开具电子发票后的过程中,电子发票作为只阅读材料,只具有查阅、检索或作为会计依据的功能,其信息数据在传输、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不受人工干预或转换的影响。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互联网”平台使业务前期数据直接从交易对手开具的电子发票中读取,然后传输到企业处理系统,不涉及任何其他数据的输入。降低了人工审计或修改造成错误的风险,加强了共享平台的自动化和标准化进程,从根本上满足了财务共享模式的运行规律和目标。
 
2.涉税财务流程再造
 
企业采用金融共享服务模式的目的是提高组织控制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核心变化来自组织内现有财务相关流程的再造,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随着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进,“税务企业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为企业回顾和再造自身税务相关财务流程提供了机会。电子发票信息的使用意味着人工参与程度的降低,人为因素的减少意味着相关流程的标准化。因此,平台的建立提高了财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将更多不规范的过程整合到标准化的财务流程中,帮助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财务共享模式。
 
3.优化税企办税环节
 
对于企业来说,在金融共享模式下,结合电子发票的应用,通过“税务企业互联网”平台的自动数据读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通过电子发票等电子档案尽快通过系统报税。对于税务机关来说,随着相关系统的建立或金融共享平台之间的嵌入,可以保证发票信息在交易双方和税务机关之间实时共享。发票数据产生后,将集中处理并传输给税务机关。企业的纳税流程,如申报、缴纳、退税等,将在线办理。税务局可以实时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数据,加强信息税收监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税企互联”系统平台框架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1.税企互联模式
 
基于银企互联模式的成熟发展和应用,本文认为纳税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也应建立类似于银行与企业信息传递的模式。为了实现企业在纳税申报、退税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依靠电子发票的传输,建立税务企业互联模式也可以解决企业财税信息与税务机关税务相关信息的一致性。以增值税申报为例,阐述了税务企业的互联模式。
 
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以增值税发票申报为例的税务企业互联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纳税人(企业)和税务机关的数据库可以直接互动。在使用电子发票的情况下,纳税企业作为销售方,首先向税务机关系统发出发票请求,税务机关系统只需验证请求的相关信息。如果验证通过,将成功的反馈验证指令交给企业系统。此时,企业系统直接向买方企业系统开具电子发票,买方企业系统将根据电子发票信息直接在其他系统中进行信息分类和收集记录,并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在税务企业互联模式下,纳税人的税务申报基本上会根据所有电子发票上的信息自动完成。纳税人系统申报请求发出后,经税务机关系统验证的信息会传输回纳税人系统,纳税人系统会根据验证通过的信息在系统平台下生成相关记录或支付相关税款,从而完成接口流程。基于目前的税务申报基本都是在税务局的申报系统中手写完成的,“税务企业互联”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税务申报的即时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填写错误的风险。
 
2.税企互联系统平台框架结构
 
支持层决定了系统运行所需的基本运行条件。其中,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直接为税务服务端子系统、纳税人端子系统、接口端子系统提供系统运行环境支持,为数据服务层、应用层、用户层提供信息传输渠道。
 
业务功能层确定了系统所需要开发的主要功能。其中,税务服务端子系统由税务管理人员,即税务机关操作,实现税务服务信息的发布、税务信息的查询,或为不同界面的纳税人端子系统提供相关的审计、咨询、申报、退税等个性化服务。纳税人端子系统由纳税企业经营,实现纳税企业在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务预缴等企业税务流程中涉及的项目,接收税务服务端子系统反馈的相关审计意见、纳税通知等税务信息。接口子系统主要作为上述两个子系统的辅助系统,但同时承担企业之间开票等相关税务信息交流的任务。数据服务层主要实现纳税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通过从业务功能层不同端口收集的纳税数据,利用数据层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实现纳税查询、税收结构分析、税收趋势分析、税收预算控制等形式的统计、分析和预警功能,最终通过图形、图表或数据显示为企业或税务机关完成数据服务功能。
 
应用层分别包含在不同端口的子系统中。根据17种税收类型,分为17种不同的管理模块,包括税务变更登记、税务注销登记、税务检查管理等管理项目。此外,还建立了涉及认证管理、验证管理等的发票管理模块。
 
用户层是根据税务企业互联的目标确定系统的主要直接用户,因此用户层包括系统的直接用户,即税务服务提供者(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企业等组织),以及第三方可能与企业进行交易,涉及票据信息的生成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