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发布日期:2023-10-14 浏览次数: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明确、政企不分、机制不活的问题将有机会得到解决。公益一类和公益三类的定位比公益二类更清晰。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属性将得到加强,这将带来如何平衡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的问题。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和实现将直接影响这一平衡,进一步影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的质量和生存发展。
 
一、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1.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概念定义
 
公益二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公益二级事业单位设计的愿景,通过开展业务工作可以达到的一定结果。财务管理目标作为可量化分析的指标,是事业单位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也是评价事业单位的具体衡量标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影响公益二级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目标的设定和实施,影响服务供给质量。
 
2.确定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原则
 
目标的制定离不开二类公益事业单位的具体属性,即二类公益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离不开其行业属性。一是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事业单位自身的现实;二是目标的制定不能太雄心勃勃,要结合自身的工作能力;三是目标的制定不能太低,使事业单位失去上进心。因此,制定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既要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又要促进自身事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进步。
 
3.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分类和选择
 
第二类公益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根本的不同,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也有本质的不同。以企业财务管理为目标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将导致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福利等目标,违背事业单位存在的宗旨和价值。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单位绩效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事业单位生存与社会发展一体化;事业单位价值最大化。笔者更喜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价值最大化。事业单位价值最大化不像企业价值最大化那样具体。事业单位价值最大化应通过公众和社会进行评分,以社会和公众满意度为参考。这个指标比较抽象,不容易衡量。但以此为出发点,目标可以细化为可监督实施的目标,即:
 
(一)提供适当、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随时强调公共利益的主要地位;
 
(3)做好融资、投资、成本管理,确保二类公益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4)通过绩效方式提高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积极性;
 
(5)财务人员应加强与各方的联系和沟通,确保财务管理的高效稳定运行。
 
二、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忽视财务管理目标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如不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资金时间成本、市场竞争和成本效益等。一般来说,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而不计成本的投资;为了万无一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等宝贵资源。在许多财务管理薄弱意识中,财务分析尤为重要。目前,许多二级公益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只是报表的数字文字化,根本无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深层次问题,直接导致上级财务部门和管理层无法准确、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务分析没有具体要求,财务人员随机编制;财务人员参与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机会较少,对事业单位的业务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财务人员只能从会计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整体情况较差。因此,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很大,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难以重视,加重了对财务分析的轻视,使财务分析越来越成为一种应对形式。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如何从上级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预算执行率要高,年终决算要做好。这种财务管理将给二类公益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带来重大问题。
 
2.新形势下,二类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下,财务人员由上级财务部门领导,业务由单位领导。两头领导的现状有很多缺点。例如,部分财务人员随意变更领导意愿,导致财务队伍不稳定,会计人员不熟悉,难以对单位财务管理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交接过于频繁也加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强度,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及时性。虽然近年来事业单位预算制度和实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进,但与企业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相比仍然广泛。此外,由于评估目的不同,事业单位普遍缺乏财务意识,缺乏成本分析制度和要求,导致项目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财务管理制度一般过于笼统,过程模糊,或规定过于僵化,导致执行制度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加上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实际操作不能按照制度执行。随着财务岗位职能分工的逐步细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单位目标的实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应引起单位足够的重视,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事业单位原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按照分类制度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够适应新制度改革的需要。3.财务人员需要解决新形势的业务能力问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二类公益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与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处理概念却完全不同。二类公益事业单位的经营权明确后,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责任。比如事业单位以前处理较少的税务机关,由于经营权明确,必然会带来纳税义务。如何合理纳税,避免漏税,成为财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税法复杂,财务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经验才能更好地解决。同时,由于经营权的建立,二级公益事业单位也将迎来对社会中介审计等外部审计的监督;同时,应相应加强二级公益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检查差距。以前处理事情的时代永远不会回来,相关制度的建设必须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困难在于收付实现制度与权责发生制度的有机结合,使公益属于公益经营,所有这些都在考验财务人员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