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方法
发布日期:2023-10-10 浏览次数: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方法
对于高校本身来说,主要资金来自财政拨款和相关教育收入。因此,一些资产应属于国有资产。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具体来说,高校财务来源较多,具体融资来自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具体投资主要来自物流经营实体和校办行业。具体操作主要是指办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管理活动,在管理活动中存在一定偏差,会对高校资金失衡造成一定风险。鉴于这些风险在解决方案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某些情况下很难解决,从而影响高校的日常活动和相关科研活动。同时,高校在财务风险上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应尽快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一)建立健全一个偿债能力指标
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包括高校偿还到期偿债能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资产负债率和流动率来评估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主要用于分析高校自身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总的来说,高校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因此,作为资产负债率,一般应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否则,超过一定范围表明高校资产负债率过高,甚至影响高校自身的财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比是高校短期偿债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流动比越大,高校的负债能力就越大。对于当前形势下的流动比率,最好控制在1.5左右。如果低于这个比率,就意味着高校财务状况存在风险意识,应该有相关的预警信号。相反,如果信号高于此,会导致高校过度占用流动资产,进而影响高校自身的资金运作。应尽快建立这样的偿债能力指标,进而为高校提供更明确的偿债能力预测。
(2)建立相关经营绩效能力指标
对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主要用于保证其在实际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就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识别高校的经营业绩,应积极构建相关的经营业绩指标。总的来说,分析高校的整体经营指标和经营业绩。收支比主要是指高校在资源上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指标值越大,就意味着高校自身的支付能力越大,融资风险越小。事实表明,高校实际支出最好控制在0.5左右。学费收入比是高校学生支付补偿支出的衡量标准,指标值越大,其他经费学生的支出能力越强。
(3)建立相应的收益指标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事业单位,但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因此,高校也要适应市场实际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获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在高校的实际收益能力中,可以积极利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率来反映高校的实际收益能力。其中,总资产率主要是指高校资产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准。价值越大,高校的资产收益能力越大。净资产收益率中的价值越大,高校的收益能力就越强。
总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在一定意义上需要基于高校的实际财务活动和一些风险。一般遵循科学和相关系统原则,更好地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真正为高校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风险预测和相关预防保障,促进高校财务活动从被动到主动,最终提高实际财务管理水平。
-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 下一篇:医疗改革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