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
发布日期:2023-09-30 浏览次数:
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职能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公众服务,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分配,按照政府政策开展工作。随着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有义务节约财政资金,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日常社会服务。当今社会,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和约束财务行为,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自身良好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满足人民社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学需要,提高社会福利的非营利组织。基于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公共机构本身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以确保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顺利实现。第二,公共机构是公益性的,国家不能让它转售、破产和清算,所以公共机构本质上没有所有者的权益。第三,公共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因此资金的使用应具有规划性和有效性,因此其财务管理应确保资金的节约。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财务管理不如企业严格控制。部分事业单位和部门管理责任不明确,存在重复现象,导致部门间相互争吵、相互推卸责任。大多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会计人员和岗位配置不合理,存在一人负责多岗位、业务交叉、职责不明等问题。有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的甚至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要进行检查。事前审计、事中、事后监督执行力普遍较差,流于形式。此外,部分单位会计没有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建立完整的账户,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通过虚假账户隐瞒资产,虚报损失,导致小金库、账外账户等违法违纪行为。
(2)轻视资金编制,重视资金预算支出
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主要向国家财政申请拨款,很多人认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如何“要钱”和“花钱”,所以如何列出支付费用,如何申请资金作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重点,导致资金预算的编制成为形式主义,随意执行。这种随意性也导致了预算执行的放松和后期管理的混乱。此外,对专项资金管理缺乏有效跟踪,导致资金预算支出无计划、无定额。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资金使用往往事后审核,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国有资产管理混乱,隐形流失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存在盲目、重复购买问题,不随意购买,导致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固定资产购买后初始计量不及时、不规范,导致后期账户不一致。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库存不及时,导致国有资产无形损失。有些单位未办理产权变更手续,未经上级批准,以非经营性资产设立实体或租赁,但收入不记录或设立账户。有些单位在转让或处置资产时自行定价,未经专业中介机构评估,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有些单位缺乏固定资产明细账,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无关,使用部门只使用,与财务部门不沟通,财务人员不了解资产情况,导致资产账户不一致。
(四)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很多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很多财务人员没有专业背景,缺乏实践经验,普遍缺乏统一专业的会计业务能力。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财务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不够透彻全面,对财务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会计理论层面,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此外,一些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进行非法会计操作,为财务信息用户提供虚假信息等违纪行为时有发生。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对财务人员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五)风险意识淡薄,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到位
企业和事业单位都不能避免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风险总是存在,一切都存在。然而,许多公共机构对经营中的风险管理意识非常薄弱,似乎与公共机构无关,是企业应考虑的一个方面,随意购买设备,盲目扩大工厂,导致资金不易周转。此外,一些公共机构缺乏对资本经营的监督和平衡,导致小型金库和挪用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