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事业会计与基础设施会计分离模式
发布日期:2023-09-27 浏览次数:
1、中等职业学校事业会计与基础设施会计分离模式存在问题
1.中等职业学校事业会计与基础设施会计的分离导致学校会计主体不完整。一方面,事业财务不反映学校的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基础设施财务按照其独立的会计制度和与事业财务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完成资金收付过程的会计。因此,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完成,业务财务账户没有反映,使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导致账户不一致。两个会计主体的存在,使会计机构可能相互独立,各行其事,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反馈和沟通,不符合机构会计准则第四条“会计应以机构自身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机构自身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的组成部分,也应以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为核算和监督对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还包括保证教学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设施活动。
2.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表、基础设施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及收支说明书。可见,基础设施投资表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对事业会计和基础设施会计实行两种财务会计制度,有两个主体、两套账、两套会计报表,中等职业学校将整个经济活动人为分为两部分。任何一套报表都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学校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信息用户要想系统完整地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必须将两套会计报表放在一起进行合并分析,不利于管理层掌握准确的会计信息,增加了管理层的决策风险。
3.固定资产结转滞后,导致学校固定资产账户不一致。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正确审批新的固定资产价值。竣工财务决算必须经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方可办理固定资产增加业务。由于大部分项目实际交付使用,未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有的甚至推迟几年,导致固定资产使用多年,但学校事业会计固定资产账户没有反映,导致学校固定资产账户不一致。
二、中等职业学校事业会计与基础设施会计并轨会计的必要性
1.统一会计主体,解决了一所学校两个会计主体的现象,避免了两个会计问题。
2.需要准确、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形式多样化,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财政拨款、学校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形式。只有将职业会计与基础设施会计结合起来,才能反映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满足《会计法》对会计数据完整性的要求。
- 上一篇:财务职能产权观点
- 下一篇:事业会计与基础设施会计并轨会计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