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现状及成因分析
发布日期:2023-09-26 浏览次数:
高校财务现状及成因分析
(1)融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不可避免的主要风险。新世纪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组织科研、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率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满足自身积累的能源和资金。它只能利用外部融资的手段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筹集资金,但缺乏规范性和较强的应对性。投资收益只能根据旧的财务杠杆原理来确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货币和衍生工具的泛滥。如今,高校的资金大部分流向校园扩建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投资本身不能与其融资成本一致。一个从盈利机构筹集资金但用于非营利性事业的企业,其效益和回报可想而知。就基础设施项目本身的属性和目前的房地产状况而言,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快速回报,也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分配。因此,现金性财务困难和长期偿债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2)投资风险
新政策允许高校利用闲置资金增值,造成投资风险。过去,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影响,高校基本属于全额拨款机构,教育经费为免费拨款。学校的职业支出不需要计算培训成本。购买的固定资产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不计提折旧和减值,不能形成利益规划和成本摊牌。决策失误也会造成学校资源的损失。投资一旦确定了投资方向,就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然而,利益的驱动将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许多方面,形成其他发展的死角,成为“短板效应”,逐渐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以来,这将使高校的发展不伦不类。违背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巨大的舆论效应,恶意损失高校资源。
(3)成因分析
1、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如果有财务活动,就会有财务风险。高校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财务人员学习社区,从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实际操作中,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财务能力,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低,只在小规模和小区域经营资金,风险意识薄弱,遵守规则,认为保管安全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此外,高校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方面没有跟上,忽视高素质和高技能会计人员的引进,财务管理仍保持简单的收支会计,财务部门在重大业务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参与较少,大项目缺乏集体决策,领导财务管理意识差,重大项目缺乏授权,“决策”没有真正有效的“决策”,也没有发挥监督作用,导致许多漏洞和缺点。
2、财务风险缺乏科学决策,负债较大
财务决策失误是造成财务风险的重要人为原因。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人员的孤军奋战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采取的方案和政策往往得不到有效采纳,领导本身缺乏技能和经验,经常出现决策失误。债务严重影响学校的信用和声誉,高利息支付增加了财务成本,总债务超过了其最大承受能力,使学校年度资金使用成本急剧增加。
3、只关注收入,很难窥视财务状况
在运用财政政策的前提下,盲目关注现金收支,不考虑实际投资―相应的产出,注意财务报表,有时甚至跨期记录收入,以满足审计和其他融资的需要。领导只关注收入指标,难以把握整体。固定资产的折旧、出售甚至损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书面模式和计划。由于财务人员的自我判断,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大学资产的实际价值。报告不能与大学经营状况的其他数据相结合,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4、预算漏洞大,缺乏评价和激励
高校预算体系落后,人才匮乏,无法有效提取数字数据辅助决策。数据积累需要很多时间,这是国家计划长期安排的非营利单位高校的障碍。预算初期缺乏沟通,往往只有规划没有控制,规划流于形式,控制没有依据。预算无法在控制中实施,无法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实施的难点,造成浪费和效率低下。
5、高校内部控制不完善
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成本效益的概念,无论成本如何,都无法形成账户。更多的项目没有可行性报告,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已经发布,甚至在没有资金来源和运营的情况下确定实施。动产采购缺乏成本意识,配置过程中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资产利用率低。从根本上讲,内部控制的内容、范围、执行和监督机制都存在问题。强调财政资金本身的内部控制,削弱预算外资金的重大管理;学校固定资产会计不能与学校生产部门核对,控制不严格,监督不力,导致学校结算中心非法集资、高息存款、贷款等非法资金运作;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外商投资决策失误和投资损失。
- 上一篇: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弊端的原因
- 下一篇:财务职能产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