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报账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3-09-15 浏览次数:
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自身多渠道经费收入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发展规模也大大扩大。此外,经济业务类型日益多样化,高校财务报销业务量日益增加。高校财务是学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财务报销是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财务报销工作对高校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校财务报销不仅要求政策法规明确,而且工作量大、复杂。如何保证财务工作者在财务报销中始终保持高效、客观、准确的工作状态,积极创新,打破陈规,消除传统财务存在的一些漏洞,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报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财务报账基本可分为五个阶段:①经济业务发生时,申请人整理发票;②有权限的负责人对发票进行审批签章;③财务管理部门对申报的发票进行会计核算,并生成会计凭证;④原发票和记账凭证复核无误;⑤向申请人支付现金或银行转账,完成财务报销。这种报销流程与企业基本相似,但我国高校财务预算对不同资金有严格要求,明确指出了其使用范围和会计要求。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认为高校财务报销存在以下问题。
(1)共享信息数据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匮乏,传输缓慢
学校各管理系统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状态。比如财务部在进行科研核算时,不能进入科研部的科研系统查询项目的相关材料;人事部工资变动更新后,不能及时提交财务,使财务无法更新系统;财务部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不能进入物流基础设施办公室系统进行资产核算。这很容易导致信息资源传输不到位,影响报销流程,也严重影响经营者的工作进度。比如报销前,要到相关负责部门办理相应的报销手续,才能向财务部门申请报销;或者预算进度无法及时准确把握,会导致财务预算执行力差,甚至预算超支。
(2)会计信息不对称
财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核资金审批程序和资金来源、费用类别和支出标准,审核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凭证。教职员工往往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忽视与财务人员的沟通,或对会计流程和财务业务知识了解较少,导致程序不完善、缺乏账单等问题,降低工作效率。甚至有些水平科研项目资金,有些教师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资金,可以自由控制。众所周知,学校提供了一个科研平台来申请项目,项目资金应由学校统一管理,并纳入预算范围。归根结底,由于信息不对称,报销账单不准确,粘贴填写不符合要求,报销材料退回,浪费了财务人员和服务对象的时间和精力。
(三)审批流程复杂
“一支笔”审批制度一直被高校财务管理惯用。如果申请人需要申请报销,必须由负责该权限审批的领导签字才能报销。此外,手动票据传递一直是高校多年来广泛使用的财务报销方式。每个报销环节都需要面对面签字,层层推进,直到报销权限终止。而且,高校领导一般都是兼职的。他们不仅要掌握行政工作,还要兼职授课。尤其是会议出差较多的领导,不仅影响了报销申请人的报销流程,也增加了领导工作的负担。特别是当一些报销手续不完整,需要退回补齐时,报销要从头开始,严重增加了报销人员的时间成本,也极大地打击了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引起了报销人员的愤怒,导致与财务人员发生冲突等。
(四)财务人员工作量大,人员少,工作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一直被高校视为传统部门,各种设备设施没有相应增重,导致高校财务工作者工作负担越来越重。每天面对大量的会计业务,再加上财务部门不允许上外网,枯燥乏味的工作让一些会计人员不满。此外,高校领导虽然重视财务部门,但始终认为高校财务工作不需要技术水平,在岗位津贴、配额编制、外派学习等方面得不到同等待遇,严重挫伤了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 上一篇: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完善方案
- 下一篇:高校财务报账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