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发布日期:2023-09-09 浏览次数:
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1)完善财务治理结构,优化内控环境
1.完善财务制度。行政、教学辅助部门和二级学院应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合理的财务制度有助于规范各项经济业务。因此,在制定与高校相关的财务制度时,要全面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合理配备人员;二是要符合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三是要紧跟国家政策,有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细则。
2.成立经济委员会。高校经济委员会主要由校长、总会计师、财务审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及附属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协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审查学校的经济政策和分配政策;研究学校资金的筹集、应用和管理,审查学校的年度预算、决算和预算调整。通过成立经济管理委员会,加强高校管理层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使各级管理者承担财务安全和风险控制的责任,实现有效的激励。
3.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全面轮换培训,使财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财务领域的业务知识;开展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财务人员自身能力,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经济业务内部控制,切实维护高校权益
1.预算实行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在编制预算时,以预算委员会、预算办公室、二级预算单位为主体的三级预算组织积极沟通,合理确定预算管理流程,分为预算编制、发布、实施、评估、反馈,严格控制和定期报告预算实施情况,与高校内部考核、奖惩挂钩,调动员工参与学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及时清理交易资金,确保决算完整、及时、真实、准确;通过对预算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利用决算分析结果完善财务信息系统,设定绩效考核量化指标,合理比较支出和效益。另一方面,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和“银校直接连接”,促进数据共享。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提取信息,提高财务分析的合理性和效率。2.内审有助于学校善治增效。审计工作以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为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限于审计,而且扩展到管理审计、风险审计,包括预算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材料采购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检查审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进一步改进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三)依法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1.扩大融资渠道。高校应深入挖掘现有的资金来源,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和专项资金;设立基金会,促进社会捐赠开放、制度化、标准化;充分发挥校友优势,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开展政府学校、银行学校、校企合作,鼓励员工承担企业项目,促进产业、大学、研究合作,转让专利技术,实现双赢;在收费管理方面,通过创新收费管理方式,利用微信、支付宝等在线支付平台,降低学生欠费率,增加资本流动;最后,通过租赁等付费服务振兴闲置资产,增加收入。
2.妥善处理债务风险。一是利用动态监控预警系统对贷款变化进行分析,建立还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还款时间,防止贷款集中到期造成资金短缺。二是通过短期、中期、长期债务组合调整债务结构,同时考虑利率风险和现金流风险。三是避免不属于自治区建设贷款贴息范围的流动资金贷款,抓住国家信政策调整的机遇。目前,国家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融资成本较低,可以通过贷款置换提前偿还融资成本较高的贷款。坚持银校合作,注意与各大银行平衡合作,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银行。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内部控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推进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更新收集风险点,分析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二是完善风险约束与控制监督协调工作机制,滚动项目数据库管理项目资金,建立适应精细、综合、长期管理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三是形成以制度实施为重点,以积极预防为核心,以评价为重点,以内部控制管理为手段的科学协作管理机制;四是提高监督网络连接效果,加强部门协调,形成预算监督、会计监督、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
-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 下一篇:在PPP模式下项目财务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