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发布日期:2023-09-07 浏览次数: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助于促进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形势并不乐观。
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1.1高校预算管理薄弱
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过程过于简单粗糙,没有按照严格标准合理科学编制,计划编制过程不开放透明,导致许多高校预算不全面不准确,无法详细反映学校的实际财务收支情况。此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也缺乏合理的规范,可能会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现象,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预算差异巨大,使预算编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1.2高校缺乏稳定的融资结构
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可以包括财政拨款、科研收入、社会捐赠、学生学费收入、学校企业和贷款。然后,很多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学生学费和贷款获得的,其他渠道可以获得的资金很少。近年来,很多高校的资金贷款占比越来越大,说明我国高校的融资渠道不够顺畅[1]。
1.3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缺乏监督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高校各部门在资金预算工作中,会采取增加预算项目等方式故意制定高资金预算,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各种方法故意超支预算。但高校绩效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大量资金无法监督,形成资源浪费,不利于高校更好的发展。
2.在绩效导向的基础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控制
2.1高校更加重视财务管理
高校领导对绩效导向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实际效率。因此,学校管理者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导学校财务管理与绩效相结合,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2]。
2.2高校增强绩效观念
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筹备资金,合理高效地利用筹备资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基础。因此,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为了激发各部门的积极性,需要对高校各部门进行分级管理。各部门要承担学校的经济责任,真正提高学校资金的利用率,做好各项目的绩效管理和成本管理。
2.3高校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应以绩效为核心
高校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可用于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与管理绩效之间的桥梁。高校首先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缩小到短时间内,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注意学校预算内容的逐步细分,只有在预算内容足够详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预算,使学校具体项目的实施收支与预算的编制同步。此外,在预算的具体实施阶段,应将各部门预算的实际实施和各部门领导的实际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高校预算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资源。
2.4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高效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管理过程越来越复杂,需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各种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将绩效管理理念渗透到日常培训中,方便他们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2.5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也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注重借助现代工具管理高校财务。高校财务体系向信息化迈进,可以实现统一的财务管理,有效简化财务管理的操作流程,避免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人为误差,实现高校财务所有信息的公开透明共享。此外,积极建立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可以通过计算机对高校各类财务进行远程监督控制,真正提高高校财务监督管理水平[3]。
2.6高校财务管理完善财务报告机制
高校财务报告显示了学校的具体财务状况和近期财务发展,通常由财务会计报表、财务概况和财务补充信息三个方面组成,高校绩效评价数据基础是财务报告,因此高校需要完善财务报告机制,通过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为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离不开绩效导向。因此,高校在绩效导向的作用下,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使高校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