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融担行业可持续发展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发布日期:2023-09-03 浏览次数:
对融担行业可持续发展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了与山西属于中部六个省、地理和经济相似的安徽省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出影响山西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问题的症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安徽省与山西省融担产业资本规模比较分析
1.机构数量比较。要研究融合负担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研究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一定数量的合理机构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但同样的超规模数量会导致恶性竞争和效率低下。
(1)比较数据的选择。首先,担保机构的数量是市场担保服务的供应商。其次,中小企业的数量是市场担保服务的需求者。只有当供需相对平衡时,市场才有效。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户均占有的融资机构数量和融资机构户均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如下表所示。
(2)比较结果:首先,山西省金融担保机构的服务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其次,从机构数量的角度来看,山西省担保机构的数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无需增加新的供应。第三,严格控制机构审批速度,必要时采取市场退出政策,减少供应,保持市场平衡。(3)安徽经验的参考。减少个人数量,增强机构实力。安徽省金融担保机构数量从2010年57家减少到2014年底357家,净资产总额从200亿元增加到2014年底607.54亿元,担保业务收入从2010年13.11亿元增加到2014年底33.12亿元。
2.机构资本规模的比较。融资机构的资本规模主要是指其注册资本和净资产。它直接决定了其业务规模和风险承受能力。
(1)比较数据的选择。由于融资机构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主要依靠财政投资。因此,本文选取了公共财政收入数据,对两省进行比较分析。另一个年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数据的选择是考虑到该地区的融资需求没有特殊的统计数据,涵盖了融资担保提供的所有贷款担保服务,可以反映总市场需求。
通过上表,可以分析融资机构净资产与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以及各单位融资净资产对应的贷款需求。
(2)比较结果:首先,金融担保机构的业务市场仍有很大的扩张空间。目前,山西省单位金融担保净资产服务贷款金额仅为安徽省的一半,金融担保市场仍然非常广阔。现实中没有业务可做的原因并不是来自资本规模投资。二是公共财政收入和金融担保产业投资空间。目前,山西省净资产在公共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低于安徽省6个百分点,表明山西省金融也可以提供部分金融资金来支持金融担保产业的发展。第三,金融担保机构的服务效率较低。第四,山西个人资本规模小,没有资本效应。
(3)安徽经验的参考。一是通过持股扩大资本规模,增加市场谈判和议价筹码。安徽信用担保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担保机构,资本规模107.66亿元,总资产142.58亿元。二是继续提供财政资金。连续两年向安徽担保集团注入40亿元资金。连续五年,继续为市、县担保机构充实资金。
3.比较政策措施。
(1)比较数据的选择。政策措施的重要载体是文件,文件发布机构的水平决定了文件政策措施的强度和重要性。为此,选择政策文件作为比较数据。
(2)比较结果。一是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金融业全过程的管理。二是政策措施涵盖体系建设、风险补偿、绩效考核等全过程。
(3)安徽经验的参考。一是省政府牵头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体系。二是覆盖产业全过程的政策措施,增强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向公众社会传递了支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安徽省与山西省财政负担行业政策与机构管理的比较分析
1.顶层设计的比较。
(1)比较数据的选择。省级政策措施是反映一个行政省顶层设计的重要指标,如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指标已在政策措施中得到分析。
(2)安徽经验的参考。一是高度重视金融担保体系的建设。二是政府主导担保体系的顶层设计,担保体系集团化发展。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安徽信用担保集团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再担保体系。
2.区域布局的比较。
(1)比较数据的选择。比较财政出资总资本、财政出资机构数量与资本的关系。
财政出资总资本指标的选择是考虑财政资金作为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和控制资金,财政作为投资者履行行业部分社会公共义务,是行业主流机构,需要实施政府政策。
金融投资机构数量指标主要是指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数量。
资本关联指标主要是指政府出资融资机构之间的控制权和隶属关系,可以看出政府在该行业的制度框架。
(2)比较结果。一是以股权为纽带的政府支持的担保体系进行区域布局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也有利于全省形成统一步伐。内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了成本,产生了规模效益,实现了“微利”融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股权为纽带的政府支持的担保体系,可以实现系统内资源的互补,实现融资机构覆盖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