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思考远程审计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5-11-05 浏览次数:

思考远程审计的问题
 
(一)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远程审计程序和标准不够明确。目前,在审计实践中,大多数项目仍以现场审计模式为核心,探索如何开展远程审计、实施程度、可接受的远程风险、必须实施的程序。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指南等文件中,未规范远程审计程序和实施标准,未发布审计数据分析质量、过程控制和全过程审计证据收集标准化操作指南,实施统一标准。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约束不足。我国远程审计仍处于发展阶段,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对远程审计的整体意识不够充分。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远程审计的合作不足,如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数据的时限要求、质量关联程度和责任调查等,可能导致审计实施范围不足造成的审计风险。
 
(二)数据整合管理风险较大
 
一是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风险。远程审计高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从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数据会出现人工输入重复或错误、数据审批痕迹被篡改、未实际发生、虚假填写等情况;从完整性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出现被审计单位处理后提供的不包括在相应科目中的数据提供、板块数据提供缺失、非系统数据的体外循环等情况。二是数据交互界面风险。受信息化程度差异、数据库连接弱等因素影响,系统信息从接口交互导入容易出现格式转换错误、无法正常提取、验证分析失败、跨系统数据识别读取,对数据相关分析影响较大,影响审计质量。三是数据传输管理风险。虽然网络已经足够发达,但数据数据可以通过微信、飞行书籍、钉子等软件或电子邮件地址传输,相应的重要文件可以根据需要加密。但是,如果一方账户被盗或被黑客入侵,很有可能被审计单位泄露敏感信息。
 
(三)部分审计方法实施效果不好
 
一是观察法。与现场审计可以反复检查和筛选原材料不同,在远程在线比较材料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信息,很难找到数据篡改的细微痕迹。在现场审计面对面谈话过程中,可以观察被谈话人的肢体语言和细微动作,从而怀疑所反映的信息是否真实,这是远程审计所不具备的。二是询问法。通过远程在线视频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和询问。由于谈话区域的规定,无法根据整体办公氛围推断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无法核实实际人员规模、业务运行和财务数据的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作弊的风险较高,甚至无法核实谈话对象的身份是否真实。三是盘点法。远程审计需要由被审计单位人员配合,特别是操作视频设备协助查看资产、库存、耗材库存,可能缩小设备转换角度和范围,或提前拍摄视频或照片取代实时通信,无法识别库存积压、资产闲置、现金借据库存,造成审计独立性损害。
 
(四)信息审计人才培训不足
 
一是信息化专业能力较低。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是财务相关专业,信息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目前远程审计实施阶段只停留在审计软件、财务软件的初级使用阶段,难以进一步收集、挖掘和分析数据,不能贯穿远程审计的整个过程需求,难以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问题线索。二是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数字审计加速升级与审计人才跟进储备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系统化培训机制不完善、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审计培训课程参与度低、或培训内容理论化、实用性不足等方面。一些常年沉浸在审计现场的一线人员,甚至没有时间、机会或意愿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三是审计人员适应性不足。从现场审计到远程审计,从项目组成员的日常聚集合作到独立环境的思考,从与被审计单位实时询问业务线到部分问题远程回答时效性有限,观察习惯、沟通习惯、分析习惯等变化较大,容易导致工作思维调整适应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