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发布日期:2025-10-22 浏览次数:次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严重依赖于会计盈余数据,因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非常普遍,保证上市、配股和利润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普遍行为。盈余管理手段的选择是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核心内容。由于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会计准则不能对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有统一的规定,特别是不能具体规定每笔交易的价格,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了与会计准则相关的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1. 利用关联方进行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源和义务的转移。它以关联方之间的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关系为前提。关联方关系存在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可能不按公平原则进行定价和核算。中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的方式主要包括关联购销、转让费、托管经营、资本占用费、资产置换等。
此外,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盈余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资产租赁、合作投资、债务重组等。
2.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以外的一次性或偶尔性损益。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已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许多上市公司,特别是ST公司,在主营业务利润较小的情况下,往往故意安排一些偶尔的非经常性损益来摆脱困境或达到监管标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包括出售资产、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税收补贴、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
3. 利用或有事项调整盈余
根据会计审慎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预计负债应在利润表上以合理的估计金额确认,或以损失作为期间费用抵扣本年利润,不符合确认条件(不能估计金额,可能性小于50%)或负债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本规定本是为了公平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却成为许多上市公司调整盈余的有效手段。由于外界无法区分确认或有事项的合理性,一些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可以利用这一原则控制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等或有事项的负债金额。经营状况良好时,应多确认预期负债存储利润,或在利润不佳时,利用不切实际的假设将符合确认标准的负债转化为利润表中未确认的负债。
4. 利用潜亏资产挂账
在企业资产账户中,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或很小,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属于不良潜在损失资产。为了提高当前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不愿处理潜在损失资产的账户余额。长期存款的潜在损失资产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利润水分很大。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公布了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工作,但由于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原则,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计提金额有绝对的主动权,可以通过多提、少提或转回等方式影响当期损益。
5.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
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有限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权利,但变更的影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首选以“合法公开”的方式变更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主要符合证券监管部门更关注上市公司会计收益数据计算是否合法的要求,上市公司无需考虑市场反应。因此,会计政策的变更已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政策变更的常见方法包括利用库存计价方法、坏账计算方法、产品开发费用计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计算方法、长期投资计算方法等会计方法的选择或变更,以影响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