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5-10-03 浏览次数:次
成本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竞争,价格取决于成本。甚至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成本竞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然而,近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力增强;生产和信息技术的提高;更加关注客户;新的管理组织形式;企业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成本管理实践的重大调整[2].因此,研究成本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探讨其他相关问题的影响,为成本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研究发现,成本管理理论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从制造成本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
据国外权威机构选择的高新技术企业统计,产品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例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种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不再能够传递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成本信息是企业高效管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此,为了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内涵的扩展必然成为当代成本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从制造成本扩展到社会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
产品生命周期(Life-cycle)它是指从产品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尹俊明等(2005)从不同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产品生产周期或生产周期(生产者视角)、企业产品生命周期(整体视角)、客户产品生命周期(客户视角)和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社会视角)。相应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分为四个梯度:第一梯度(制造成本)是指制造过程中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制造成本;第二梯度(企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主要包括产品规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等成本;第三梯度(客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上述经营者的成本,还包括客户使用成本:第四梯度(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第三梯度成本的基础上,其他社会成员承担的成本,如弃置成本[3].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科技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理念的演变,成本管理范围的内涵和延伸不断扩大。
(2)成本管理视野:从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从战略角度全面了解、控制和改进企业成本结果和成本行为,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态分析组成[4].其中,战略定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是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生命周期成本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是全员工、全面、全过程的统一[5].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提供、分析和利用战略成本信息,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变化,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现代成本管理体系是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理念,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运营成本法和成本企业绘制为方法论指导,以综合质量管理为提高客户价值的目标和保障的成本体系项目。
(3)成本控制:从下游延伸到上游
被称为现代成本管理的两幅精彩的运营成本管理和成本企业绘画,从中上游实施了“改进控制”和“创新控制”,与传统的“维护控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尽可能消除“非增值操作”,完善“增值操作”,优化“操作链”和“价值链”,实现最终增加“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目的。运营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成本企业绘画”是日本倡导的一种帮助实现高质量、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企业规划、开发产品,设定质量、价格、信任和交货期,通过从上到下的所有过程,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的综合效益。“源流”思想和“筑入”思想是成本企业绘画的重要思想。“源流”思想主张在产品设计阶段甚至企业绘画阶段开始降低成本。成本“筑入”意味着将材料和零部件组装成产品,同时将成本“组装”在一起。成本企业着眼于成本的源泉,立足于源泉,提前、周密、全面的分析调查,将产品的装配成型视为“成本的装配成型”。这是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的巨大飞跃。
作为两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模式,都是基于竞争优势导向的战略;它们都脱离了以往单纯从产品和生产角度控制成本的模式,从上游到下游对整个企业运营链和价值链的动态业务流程进行了包容性的经济调整,是对成本从“摇篮”到“坟墓”的控制[6].
(4)成本管理导向: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传统成本管理的基本立足点是生产,是一种“以生产为导向”的成本管理。实际经济管理要求: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控制价值牺牲的低理解,而应上升为“用户满意度”甚至“社会福利最大化”;成本管理对象从内部资金流向外部环境延伸;成本管理手段具有前瞻性的实体管理等。由于它基于市场实施全面的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它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导向”的成本管理[7].
(5)降低成本的形式,从节约成本到避免成本
节约成本是努力在工作现场消耗不必要的成本和改进工作方法,以节省将发生的成本。它表现为“成本维护”和“成本改进”两种实施形式,是降低成本的主要形式。避免成本的基本思想是基于预防,从管理的源头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属于降低成本的先进形式。“零基础预算”的成本避免仅限于单一价值管理的理念,而美国的“成本设计”和日本的“成本企业绘画”模式在避免成本方面迈出了独特的一步。现代成本避免的本质是“成本创新”。然后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的广义成本控制理念,以节约成本和避免成本,通过综合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的多样化手段实施成本控制[8].
总之,在成本理论研究方面,从“生产”成本管理向“市场”成本管理、从内部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提出了以市场价值链为管理源头的“运营成本管理”模式和以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企业绘画模式。现有研究的贡献是大大加深和扩大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范围,从而构建“大成本”分析框架。
诚然,成本管理理论取得的这些新进展并不完美,仍需继续发展和改进。例如,产品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客户使用成本和废弃成本的有效控制都与“人”因素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成本管理应该以“人”为中心,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成本的关键。因此,从各个方面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忽视人性化理念的成本管理在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也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现代成本管理的新进展表明,大成本分析框架将与以人为本的概念有机结合!然而,这不能否认成本管理理论新进展的里程碑意义,也将对成本管理实践和企业绩效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