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会计印章在电算化条件下作用变化的特征

发布日期:2025-08-31 浏览次数:

随着金融电子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前台运营商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几乎所有内部凭证和外部凭证的部分要素都实现了微机处理,处理业务逐渐从印章标志发展到计算机自动识别和标记操作员代码,传统的会计印章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会计人员使用个人印章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现代金融业务发展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
 
一、会计印章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我国《会计法》、《票据法》关于会计印章的表述及其在传统条件下的应用实践,银行会计人员个人印章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具有以下作用:
 
(1)明确经济责任。会计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在办理凭证、账簿指定栏目加盖个人名章后,明确经济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审计处理业务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责任。
 
(2)实现内部控制。通过在凭证和账簿上标注印章的各个环节,明确会计业务从进入运营领域到过程结束的各个过程。一旦业务事后出现问题或需要说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印章信息追溯责任,确定事实,使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防范,加强内部控制。
 
二、会计印章在电算化条件下作用变化的特征
 
在计算条件下,虽然会计印章的作用没有改变,但由于科技进步和会计业务流程的变化,会计印章的应用环境和形式发生了以下变化:
 
(1)内部会计业务由“印章控制”向“密码控制”转变
 
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后,会计人员逐渐由手工填写凭证转变为操作人员,按照应用系统菜单提示操作各个环节。在具体工作中,操作员使用自己独立的操作代码(这个操作代码是唯一的,别人严禁使用)。相应的会计凭证和账簿通过电脑打印出来后,操作代码和操作人员的姓名已经标注在特定的位置,客观上起到了明确责任的作用,不需要用手工印章补充标注。
 
在会计业务电算化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独立的操作代码外,每个业务柜员还有自己特定的、保密的“操作密码”。在处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只有操作人员输入自己的密码,才能登录应用系统进行每一步的业务操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操作密码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内部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的作用。因此,如果操作人员被要求在相关会计凭证和报表上逐一加盖经办人印章,既没有实际效果,也可能因印章管理使用不当造成责任混淆,造成操作风险。
 
(2)票据防伪已由印章主导向技术控制转变
 
在传统条件下,银行出具的票据(如支票、本票、商业汇票等)的防伪主要取决于筛选印章的真实性。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印章很容易“克隆”,金融票据欺诈主要是通过伪造印章来进行的。因此,依靠传统的肉眼识别印章的真实性并不能有效地防止票据的风险。目前,票据防伪工作主要基于票面防伪技术和密封(压力)的使用,结合印章筛选技术的综合判断。虽然从绝对意义上说,密封存款可能会丢失,压力机和票据防伪标记也可以被模仿或伪造,但与传统的识别方法相比,其防伪精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降低了票据被伪造(模仿)的可能性。此外,银行间查询查复(特别是传真查询、电子证书)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银行票据的防伪性能。因此,会计人员个人印章已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票据元素,其防伪功能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