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状态

发布日期:2025-08-26 浏览次数:

回顾过去20年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一现象引起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人员的极大困惑。这是理论上的扭曲吗?还是实践中的失败?还是理解上的模糊?这些都值得思考。本文在调查管理会计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下两种评价:(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使用非书籍”(“书籍”是指由现有教科书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用仅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缺乏扩张空间;(2)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中“无用”,热衷于纸上谈兵,缺乏实用价值,难以创新发展。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状态
 
从管理会计中包含的各种方法来看,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泰勒”管理时代。如果从中国算起来,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鞍钢初轧厂”的团队核算。“(杨继良语)。可以认为,我们今天谈论的管理会计是过去的“生产+会计”模式,与“成本管理”基本相同。在这个层面上,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在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然而,它与管理会计今天提到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单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有多有用?杨继良同志曾就“经济订单批量方法不能确定每增加订单金额的成本”和“回归方法不能用于成本分离”两个问题询问美国三位会计教授,他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承认上述两种方法,实际上几乎不能应用,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理论概念。另外两位教授,则“王顾左右”。①这确实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嘲弄。作者多年来指导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一直从实践第一线和理论基础,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考试考生调查,他们几乎认为管理会计不是“大用途”,作者也对许多企业家进行了调查,他们一致认为“成本管理”非常重要,但难以找到方法,这表明管理会计方法实际上“非常糟糕”。杨雄生指出,“面对中国管理会计的现实,人们要么讨论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一种靴子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的前沿,让人们感到“遥不可及”;要么列出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们“一次性”消费;要么沉迷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下构建一些“看似仙女”但不吃“世界烟花”的模型。①这就是现状。我们承认,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有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在冶金行业,形成了以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比如20世纪50年代鞍钢的“团队会计制度”、60年代、70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实施的“内部利润制度”、80年代首钢“包、保、核”的层层承包实践、90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如果上述各种有效的方法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很难说是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仅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行业很少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点。邯钢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是学安钢、系数学济钢、矩形坯学首钢、炉龄学莱钢”,说明成本管理无法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冶金行业的企业可以实施各种独特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由于产品功能、规格、款式相对一致,成品比较方便,成本比较方便。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的情况下,很难总结出独特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行业、生化行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使用管理会计方法的行业更是少之又少。可以看出,在过去的20年里,虽然管理层大力鼓励和呼吁,理论界的赞扬和吹嘘,但在实践中很少取得进展,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邯钢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等生产管理方法能否牵强到管理会计方法的范围,值得商权。我们不能把所有成功的管理方法都纳入管理会计的范围,把所有明显失败的方法都推到非管理会计领域,既不合理也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