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对S曲线的正确描述
发布日期:2025-08-23 浏览次数:次
正确理解两种S曲线
现代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强劲发展主要取决于新技术的成功发展。随着技术变化速度的加快,技术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连续性,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迅速变化,否则就会被淘汰。现代企业只有正确把握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发展权限和可能的不连续性,才能生存和快速发展,管理会计才能在这一领域展示自己的技能。目前,中国企业之所以不重视管理会计,是因为企业对技术变化不敏感,而中国管理会计对技术发展趋势缺乏正确把握的能力。在这方面,世界上一些知名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案例。IBM公司1993年49.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主要是忽视了微机技术的兴起,而死抱390大型机器技术(曾经给IBM带来70美元%投资回报,年利润40亿美元)。诺基亚最初是芬兰的纸浆和纸制造商,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制造商,但由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了新一代数字技术蜂窝电话,成为欧洲第一,仅次于摩托罗拉,世界第12远程通信设备制造商,关键是找到袖珍手机技术。由此可见,如果企业发展不能正确把握技术变化趋势,必然前景不佳。这就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把研发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根据西方流行的S曲线理论,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如下:
根据这样的S曲线,新技术B的第一批产品特别昂贵,但改进旧技术A并不需要很多成本,所以许多企业热衷于改进旧技术,而不愿意开发新技术。因此,在技术A上投入大量资金往往会让企业感到可靠的回报。但在技术B上投资存在双重风险,一是从当前业务转移资源,影响当前业务;二是转移资源的利用效率尚不清楚。麦金西公司(Mckinsey&Co.)的理查德。N.福斯特提醒企业:技术B投资回报通常是技术A投资回报的5倍,如药品、研发(R&D)基金10%投资技术B,但占增加利润的50%%份额。但是一般企业都会把80家%技术管理会计的努力和资本投资的重要使命是画出企业的S曲线,改变企业保守的经营理念。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企业价值流的正确设计。
管理会计对S曲线的正确描述通常依赖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战略价值流规划。所谓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够应用于许多产品、关键技术或技能的能力,本质上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即竞争对手难以复制或模仿的技能,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战略价值流是企业开发和投资核心能力的过程,包括战略质量的确定和重建、战略质量的塑造和整合,以及关键价值流的维护和转型。管理会计所能做的就是将核心能力、战略关键价值流与技术S曲线相结合,为经理做出正确的R&D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就具体方法而言,管理会计对企业现有或正在开发的产品或技术,运用价值转移分析方法,了解各产品、技术价值流入期、价值稳定期和价值流出期的特点和过程,并随着技术发展趋势和客户偏好的变化及时调整,确保企业能够正确、及时地指出战略质量、关键价值流和战略价值流,便于做出适当的R&D决策。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有助于运营商熟悉客户偏好,了解有竞争力的经营策略,了解其他行业和行业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引起的价值转移,从而更清晰、更恰当地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而做出明智的经营决策。
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各企业不重视国内外市场和消费偏好的研究。有些企业根本不能关心这些,他们可以随意管理。其次,对企业价值流缺乏正确的分析,现有的会计无法在这方面提供正确的数据,许多会计人员对核心能力、关键和战略价值流的分析方法并不熟悉。第三,企业R&D的热情并不高。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一般为3.37%,国有企业为2.87%,集体企业3.71%,4.1股份制企业%,4.82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7.43%;东部企业3.63%,中部企业3.23%,西部企业2.99%。与发达国家企业10家%左右比例差别很大,如果考虑到销售规模的差异,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较为不足。④就国有企业而言,我国企业技术发展积极性不高,与1993年财务制度改革直接相关。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原来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3)%)取消计提企业技术开发费的做法,企业技术开发费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制度,但近年来的实施效果表明,这一制度目标远未实现。根本原因是现有企业创新与企业评价标准和领导机制存在明显冲突。首先,以“利润”作为评价企业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企业必须特别关注当期利润。任何降低当期利润的费用,包括技术开发费用,企业都会少开,最好不要花钱。二是企业领导任期制。技术开发往往会降低当期的利润,但不一定会增加经理在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个系统来降低他们在任期内的表现,并可能提高他们的继任者的表现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企业技术发展仍需要政府在制度上提出硬性要求(如规定技术开发资必须按销售收入或生产价值的一定比例计提),建立严格的财务约束机制,确保我国企业研发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管理会计就会促进企业R&D的作用空间。
如果不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何制度和方法的应用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