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和步骤

发布日期:2025-05-20 浏览次数: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科技的大系统中,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依赖资源净消费的传统线性增长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的经济。其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是杜邦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 、再循环(Recycle)原则。其理念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能力。德国是第一个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日本是亚洲最好的国家,中国的循环经济理论从2003年开始进入实践推进阶段。
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和步骤
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MBA)规划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区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类型的先进阶段和形式。具体来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共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体系,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理想生活环境。无论一个城市多么贫富,只要能有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外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都充满活力,城市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由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充分整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分为工业生态城市、人文生态城市。
2. 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社会自然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个原则,即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个条件:一是生态保护战略。它是将整个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乡村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二是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包括污染净化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生态城市居民希望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完整的区域生态模式、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和可恢复的生态系统。四是保护文化历史。建立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中,优化投入产出生产体系,布局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3. 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虽然人们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的“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在实际建设中,大多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和统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估计生态城市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消费等方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原则和步骤是减少进入生产消费体系的物质消耗;其次,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工或自然净化手段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再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实施后,工业废物或半成品可用于农业,净化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种植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和消费品,将工业、农业和消费连接成一个大的循环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