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问题
发布日期:2025-03-15 浏览次数:次
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健全的法律规范和配套措施、合格的知识产权质押、金融机构具有相应的业务承接能力、科学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价体系、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的交易市场和价值实现平台(宋伟等,2009年)。近年来,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逐步标准化,显示出一定的活力,但在满足上述条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企业创造和应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较低
银行在选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优质客户时,通常重视企业的研发实力和质押物的市场经济价值。如果知识产权产品市场化可能性高,盈利能力强,银行贷款的概率将大大提高。就重庆而言,据统计,知识产权投资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仅为2.27%,低于国家平均水平(4.5%),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水平(15%)。只有约4%的重庆市6000家工业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只有12%的企业有专利申请。虽然2015年重庆市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82 791件,创历史新高,但目前专利转化率不到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张亦珠,2016年);刘贤,2014)。一般来说,专利结构不好,质量不高,发明专利比例小,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物较少。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低是制约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基本问题。
2.政府出台的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虽然重庆于2015年发布了《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和《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操作指南(试行)》两份规范性文件,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但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规定过于粗糙和原则化,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和质押程序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融资业务的有效指导;二是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标的物仅限于专利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排除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形式的知识产权。在实践中,知识产权往往需要整合其他知识产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