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现有模式
发布日期:2025-01-12 浏览次数:次
如今,中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瓶颈期,迫切需要资金来刺激和改善小农的局面。农业作为工商资本尚未涉足的“处女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在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商业模式的选择上,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大面积租赁农民承包地,直接经营农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是完全取代农村经济,而是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土地自有性,如何提高农民的经济观念,如何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地进入农业,如何开发衍生品,考虑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现有模式
(1)政府+农民。支农、惠农、资本下乡的政策模式
长期以来,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了相应的政策优惠和优惠。自2000年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一直专注于传统农业发展从主要追求生产和依赖资源消耗,到数量质量效益、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密集发展,走高效生产、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利益和农业支持政策已经超过了一波。2014年、根据2015年的政策总结,除了传统的粮食直接补贴、大型生猪户补贴和农资补贴外,还有一系列培养发展型政策,如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对于政府来说,只有确保各项“三农”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农业增强经济竞争力创造可能。
(2)企业+农民
1.公司+农民。即工商资本与区域农业相关规模企业通过签订相关合同、收购农业上市公司股份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模式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结构,因为一旦涉农企业形成了公司的规模,而不仅仅是个体经营,就意味着它在当地具有领先的经济作用,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政策和人员制度,周边分散的农民也应该以此为主要就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以收购或联合经营的形式投资农业,风险较小,收入相对稳定。对于农村企业来说,新资本的注入是扩大企业规模的机会,也可以打破农村的短视和局限性,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企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2.合作社+农民。也就是说,资本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间接与农民联系。合作社是农民参与经济的重要组织,它直接将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农民与合作社联系,建立风险共享和利益共享的互助关系,共同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此外,合作社实施的订单农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农民通过合作社进行统一谈判和销售,增加“筹码”,可以获得农产品销售的利润,大量采购的生产材料也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3.专业市场+农民。也就是说,资本通过专业市场与农民联系。这种模式一般需要依靠较大的批发市场,因此针对性最强,产品类型也最有限。专业市场可以为农民提供大规模的销售场所,并通过相关服务吸引农民从事专业商品的生产。专业市场有自己的市场优势,其规模和辐射能力可以大大影响该地区的生产和销售。
4.大型专业家庭+农民。也就是说,资本直接培育大型专业家庭,大型专业家庭影响分散农民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果将产生类似于“领导者”的效果。在这种模式下,工商资本只需要与大型专业家庭签订购销合同,大家庭将带领散户投资者生产,虽然利益关系松散,但有效。大型专业家庭工业化程度高,规模大,集约化强,农民工作专业化程度急需加强。因此,大型专业家庭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农业的新力量。
5.基地+农民。也就是说,资本通过基地与农民联系。农业基地需要政府或其他大型经济体的指导和规划。农产品集中在某一地区,带动周边农民以集群形式从事相关商品生产,形成专业的链条式、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种模式对基地品牌建设和农民收入具有双向增长作用。最传统的基地是蔬菜基地,集中播种、温室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转型,传统生产型农业基地除了带来的群体效应外,没有更多的优势,促进了生态农业和旅游基地的出现。
6.独资经营工商资本。即工商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支点,即直接创办或合并(收购)农业企业,延伸产业链,整合相应的生产、加工、售后服务,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本的直接结合。另一方面,工商资本招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企业服务,建设乡镇基础设施,在区域农业中站稳脚跟,然后向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