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创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4-06-01 浏览次数: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创新模式
(1)加强财务工作者的内部控制观念
由于事业单位长期受到旧管理制度的影响,促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不是很强,不符合新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理念,相关负责人需要不断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知识,了解新内部控制制度对管理者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此外,事业单位还应明确企业负责人,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监督制度
面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监督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如建立专门的监督队伍,划分各个领域,有计划地实施监督工作,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牵头工作,将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如此,还要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实行及时的考核机制,培训一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员,以满足新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领导的监督,规范他们的行为,鼓励行政机关更好地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
(三)健全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
为了使财务管理部门根据新形势下新内部控制体系的需要发展,公共机构应建立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对公共机构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估。公共机构可以开展风险评估活动,成立风险评估工作组,从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有效分离;权责是否相等;是否建立和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等机制。评价重点是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此外,工作人员还应按规定填写、审批、归档、保管账单,以便在信息内部披露,使财务管理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结语
随着新内控制度的实施,我国事业单位也进行了改革。行政机关作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重要保障,要想进一步规范,就需要事业单位提高管理者对新内控制度的认识,加强对财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培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新内控制度很好地应用到财政管理工作中,通过财政工作者的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业单位经营过程中的损失,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提供良好的内部控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