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二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含义
发布日期:2024-05-31 浏览次数: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高校的办学环境、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全国单独办学的法人实体,高校面临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越来越不符合现代高校的治理要求。学院作为高校的微观实体,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动作用。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共识。在实施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法,为高校二级财务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一、学院二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含义
以学院为主体的二级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一是在多校区、多学科、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学校统一管理跨度大、难度大;第二,大学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需要在学校内部分解;第三,学院处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需要更好地发挥办学的主动性。
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二级财务管理体系,即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责任中心理论的要求,建立以学院为权利义务承担者的资金管理机制。其核心是合理划分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职责,将有利于激发学院办学活力的职责划入学院。同时,将财权随机权分配给学院,突出学院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主动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其灵活性。
二、二级财务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和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分配指标不合理
学院二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涉及资金的两次分配。一是总资金分配在学校和学院之间,形成学校级资金和学院级资金,即一次性分配;二是高校级资金分配在各学院之间,形成各学院的可支配资金,即二次分配。学院二级职责划分不清是一次性分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分配指标体系不合理是二次分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例如,学生人数是高校级资金分配指标之一。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培训成本不同。如果学生的转换系数不合理,就会导致高校之间资金分配不合理。
(2)预算管理不健全
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方向标”。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财务计划编制广泛,预算执行刚性不强。在预算管理中,绝大多数学校只控制学院教学、行政、人员等主要资金的总量,不控制会计科目的支出金额,导致部分高校招待费、劳务费、办公资金等一般事务费用过大,设备采购费、教学实验实习费用较低。
(三)财务制度不完善
大学二级财务管理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分权管理模式。随着财权的下降,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制度未能及时修订和完善,导致部分高校财务行为不合规、随机性大,甚至出现乱收费、“小金库”等违纪行为。
(四)缺乏经济责任制
财权下降,责任也应下降。但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制,违规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部分高校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只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
(五)监管体系不健全
随着学校资金的不断扩大,学院管理的资金越来越多,学校对学院的财务监督没有得到加强,缺乏有效的监督,难以保证高校资金的标准化、合法、有效运行。
(6)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绩效考核和有效激励,可以合理引导高校财务行为,改善支出结构。目前,一些高校的绩效考核和有效激励制度并不完善,导致高校资金管理良好,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和办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