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发布日期:2024-05-08 浏览次数: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
 
1、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自主管理能力,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减少了自由支配资金,一方面削弱了机关事业单位管理自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自筹资金的减少也要求机关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自身管理,防止不必要的开支。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成为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的辅助措施,严格控制资金和管理,从基层自身管理入手,加快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自律能力,将约束转化为动力,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2、严格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支付方式
 
机关事业单位财务部应当积极做好国库支付管理工作,设立专人对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进行管理,并根据资金特点进行分配。只有财政资金支付业务才能纳入国库支付,其他业务需要通过其他类型的资金支付。从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来看,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模式。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范围和财政科目有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需要根据有关部门下发的各类、资金、项目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式划分各类资金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式,制定年度国库集中支付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类型财政预算分配的用途和功能界定资金管理权限和支付渠道。机关事业单位确定支付范围后,应当根据自身项目体系的具体要求,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项目体系,确保财务会计活动的正常进行。
 
3、编制完善的内部支付计划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更加重视内部资金管理,制定完善的资金使用申请和审批制度。根据有关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在国库资金支付范围内逐月上报本月的支付计划。此外,为了满足实施财政国库支付的实际需要,机关事业单位各部门应当在详细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在季度限制下编制支付计划。为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营运资金顺利进行,机关事业单位不仅要向内部部门发出预算通知,还要求各部门根据年度事业计划和任务,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发布的预算数量编制季度支付计划。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应当遵循平衡原则,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应当遵循进度原则。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各部门的季度支付计划,按照季度为各部门拨付的资金,与财政拨付的财政零余额计划一致。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以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为指导,防范和控制经济活动的风险。通过明确权责,加强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理念,梳理流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预算,提高执行约束力,建立健全预算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将在确保单位经济行为依法、资产安全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止欺诈和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