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4-04-18 浏览次数:次
1999年,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大会,2000年,中国发布了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大会,≤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明确高校物流从学校行政工作中规范剥离,建立物流集团,引进企业管理、市场机制,实施绩效分配管理,实现物流社会化。然而,自物流社会化改革以来,大多数高校的物流并没有完全社会化,也没有完全实施企业管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高校物流具有保障服务和经营利益的两大功能,包括学生食堂、公寓、物业管理、水电、通信等服务。经营业务包括学校超市、酒店、招待餐厅、驾校、建筑安装、门面租赁等对外业务,以中心和企业为单位经营。因此,后勤财务必须明确各种财务关系,规范财务会计,既要保证学校资产的保值升值,又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的良好运行。目前,大多数高校物流实行二级财务独立会计制度,高校物流集团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了材料采购、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工资分配、财务管理、招标管理、目标评价等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建设相对完善,管理制度基本可以实施。但物流集团在财务会计方面存在业务主体不明确、财务会计不准确、不详细、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固定资产会计不合理、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等不足。
高校后勤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主体不明确导致财务核算不准确
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具有法人资格、甲乙双方、“老后勤”、社会服务、跨学校联合模式,无论哪种方式,大学物流业务涉及维护、绿化、招待、汽车运输服务、医院、印刷、水电供应、学生宿舍管理、物业管理、幼儿园、通信、校园管理、新校园物流服务等不同行业,包括学生食堂、公寓、物业管理、水电、通信保障服务业务、超市、酒店、招待餐厅、驾校、建筑安装、商店立面租赁等。但不同部门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业务交叉、重叠现象,导致经营和安全服务业务难以进行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难以把握安全业务按工作会计制度处理,经营业务按企业会计制度处理。例如,大学物流维修中心和房地产公司是两个品牌,相同的工程管理人员,房地产公司业务和物流集团维修中心业务划分不明白现象;房地产公司和物流集团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负责物业管理业务等。
(2)财务会计不详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高校后勤具有公益服务和经营利益两大功能。不同部门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业务交叉、重叠的现象,使得经营性和保障性服务性业务难以进行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难以把握保障性业务按工作会计制度处理,而经营性业务按企业会计制度处理。因此,在高校后勤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中,由于财务主体的特殊性,不能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按部门或业务内容设置,但部分财务会计未进行详细会计,未设置详细科目。不易反映集团与客户的余额核查,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例如,“应付工资”未按会计制度设置二级明细账;“其他应付款”设置“其他”、“项目余额”二级科目,未按客户、供应商(分包商或分包商)设置三级明细账,“其他”、“项目余额”会计内容较多,不能准确、直观地反映其他应付款内容;“预付款、应付款”未按客户、供应商设置明细账;无形资产、长期摊销费用未按项目设置无形资产、长期摊销费用购买成本、累计摊销等二级科目进行会计核算,账户无法反映无形资产、长期摊销费用初始成本、累计摊销金额、月摊销长期摊销费用未附摊销明细表,未注明项目、金额、摊销期限、摊销方法。
(三)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
目前,高校物流固定资产核算是物流财务工作的难点,原因是固定资本来自两部分,一是学校购买、物流使用固定资本,二是物流自筹资金购买部分固定资本。学校购买物流使用固定资本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会计管理和折旧,物流自筹资金购买固定资本由物流财务进行会计管理和折旧,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不一致,账户卡不一致。
(4)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物流从学校实施企业管理,学校对物流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管理、职称评审、业务培训等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高校物流会计人员无法纳入学校整体管理,物流集团自行聘用,流动性大,相关人员业务改进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财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标准化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改革十多年来,高校物流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发展要求,表现在日常工作中,随机性强,法律概念薄弱,原则差,加上无用的道德规范,经营行为不规范,存在“领导说,我做”行为,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的严肃性、财务会计的准确性、合理性,使应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责任不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