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重点

发布日期:2024-03-15 浏览次数:

一、事业单位预算概述
 
“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为实现既定经济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方式开展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预算编制、实施和分析的全过程。预算是财务管理的起点。预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其他环节和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由于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财务预算的编制不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而是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年度发展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因此,事业单位的预算通常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涉及当期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预算、长期资本支出和长期资金筹措。由于现金收支预算粗略,只能满足宏观需要,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进行收支预算时,需要细化预算,分为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融资预算、专项决策预算等预算模块。每个模块明确其权限和业务标准,每个模块相互依存,涉及财务数据的共享和传输。在工作中,每个模块都应该相互合作和协调。财务预算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合理地利用单位有限的资金。从长远来看,为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财务预算要紧紧围绕本单位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在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安排现金流,通过实际数据编制一定时期的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重点
 
1.确保财务预算的完整性
 
预算是财务管理中的收支。各模块以量化的形式制定标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口径反映在预算中,财政补贴收入应当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确定的定额和补贴标准编制。财务管理活动不能偏离预算,预算对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预算必须保证其完整性,才能指导实际业务。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起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预算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充分发挥。可以说,没有完整的预算,就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
 
2.确保财务预算的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是指导单位计划完成各项任务,必须保证其科学合理,充分发挥人、财、物的优势,集中精力办大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事业单位各项效益,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资金支出不平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需求冲突。此时,财务预算应全面平衡,解决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冲突。一般来说,单位预算是综合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一定时期的总目标和涉及各部门的子目标。财务部门将预算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牵头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由于分解到各部门的预算目标是独立的,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计划也是独立的,当某部门的预算计划与其他部门联系时,会出现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此时,财务部门的资本预算部门应根据效益优先的原则,综合平衡矛盾,实现总平衡。因此,在财务预算中,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事项,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确保预算的顺利实施。此外,财务预算要保证收定支,加强风险预测和控制。“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定的科学性来保证其可行性,围绕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寻找最佳方案。
 
3.确保财务预算的谨慎性
 
预算的谨慎性是指预算应根据实际资源与相关计划相结合,每笔支出由相应收入保证,记得盲目超标。行政机构的财务预算是根据本单位的计划制定的。可以说,单位计划是预算编制的基础,预算是计划的结果。预算和计划相互制约。当预算资源难以满足计划时,需要压缩计划,以确保预算的谨慎。谨慎并不意味着保守,因为保守的计划也限制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只有实事求是,坚持谨慎的原则,才能实现计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