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象
发布日期:2024-03-02 浏览次数: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象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企业,与普通企业有本质区别,即不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经营。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职能机构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国家实现其国家职能,创造社会效益。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更注重能否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资源的社会效益。正是由于事业单位经营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活动管理
公共机构的投资主要是指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如无形资产的研发、一些中长期项目的投资等。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公共机构不断被推向市场化地位,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外商投资势头越来越快。公共机构的投资也存在失败的风险,因此其投资管理是公共机构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管理的主要角度是从项目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净现值等角度分析投资计划是否可行。
(2)融资活动管理
公共机构融资活动的管理是确保其能够拥有资源和能力实现社会功能的关键。随着上述市场改革的深化,公共机构的收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仅仅依靠财政资金不能支持公共机构的长期发展,公共机构必须通过自身实现收入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因此融资活动的管理对公共机构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非财政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捐赠、教育资金投资、科研成果收入、债券融资收入和手续服务费。公共机构有必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不同资本成本和融资风险的融资方式或方案。
(3)成本管理
目前,我国公共机构的管理越来越以绩效管理为最终导向,绩效管理的重点是成本管理和控制。显然,由于公共机构的成本管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公共机构的绩效。虽然由于相对复杂的原因,我国公共机构尚未建立成熟的成本会计制度,但随着公共机构制度改革的深化,建立了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例如,近年来,我国医院和大学在接受公众服务的压力下,改革了旧的收费制度,促使未来公共机构始终关注自身产出与成本的关系,注重成本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