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问题

发布日期:2023-11-02 浏览次数: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问题
 
(1)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重视不够。社会氛围和领导对一个制度的全面实施至关重要。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社会事务等任务较重,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单位只注重中心工作的发展,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部分单位领导干部没有高度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标准化实施,也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和部署,甚至个别单位也存在重要的次要现象。部分单位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仅停留在财务人员层面,缺乏系统的刚性约束机制,或有制度,但在实施中有折扣。
 
(二)部分单位资金支出审计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支出,涉及的支出金额相对较大,个别单位对资金支出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部分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虽然对资金支出的审批程序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依靠财务人员掌握。由于专业能力、业务联系等因素的影响,负责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监管不力或不到位,对资金支出的审批不严格。比如一般公务资金报销程序是经办人填写报销单,负责领导审核和财务审核,最后财务负责人签字报销,看似非常严格的三级审核报销程序,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单位都是一个人审核(财务审核),其他审核人不做太多问题就签字确认。表面上严格的内控实际上落实不到位;只有个别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知道单位的一些重要经济活动,应该公示的财务支出没有严格执行公示相关制度,个别单位也质疑财务支出的真实性。
 
(3)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误解。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工作程序,是财务部门的事。他们把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编成册,挂在墙上,放在桌子上。对于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单位所有人(包括领导)都会说财务人员业务太差,不灵活,财务人员不会向检查部门解释。财务内部控制要由单位负责人掌握,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不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是为自己设置障碍,把自己捆起来。他们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积极、健康、有序的实施,这适合一个单位的快速发展。部分单位财务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对财务纪律和财务风险认识不足,有时对财务工作感到困惑;个别财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履行职责不严格,知道违反财务经纪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