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3-10-23 浏览次数:

在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向市场化体制转变,其中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的首要改革问题。高校扩招涉及面广,财务压力和风险相对较高。虽然国家对高校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教育规模的发展明显快于教育资金的增长,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在财务风险防控的基础上优化高校财务管理,将是改善高校当前财务管理危机的有效途径。
 
1、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混乱
 
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措施的基本保障,是高校内部控制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和产生效果的基本保障。就我国普通高校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虽然大多数高校在学校建立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但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高校建立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大多是形式化的,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没有深入分析,导致在实际问题或相关检查中避免了制度的实施,最终使内部控制体系难以实现其实际价值。
 
(二)治理环境不成熟
 
内部控制的建设需要与法人治理结构相协调。如果以完善的治理结构为基础,就会导致内部控制缺乏完整性。目前,国内高校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高校与政府关系不明确等问题。政府没有对公立高校的管理履行完全的责任,也参与了对私立高校的过度管理。此外,高校的产权结构和管理方法不够明确。政府是高校的最终负责人,但对银行贷款合理性的监督薄弱,导致财务预算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促进了大学的大规模发展进程。高校扩招和招生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基础设施和相关教育资金的增长,导致高校建设资金短缺。为了获得财政支持,出现了银行与高校合作的融资模式。在高校扩招初期,由于政府的支持,融资环境宽松,随着后期建设过程中银行贷款数量的增加,负债总额持续增加,导致负债办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着发展危机,甚至有些高校基于债务问题难以运作。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等问题,导致金融危机频发。
 
二、高校内部控制薄弱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内控认知度不足
 
根据对当前高校经营状况的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合理的认识,无法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体系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大多数高校的财务工作侧重于会计和资金管理,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过于注重资金管理和控制,但很少关注非物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高校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高校管理者和政府相关管理者经济意识薄弱,缺乏风险意识和法人意识。大多数管理者认为政府会保证高校的发展,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2)校内治理结构缺乏科学性
 
目前,国内高校的内部治理制度主要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先进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还没有建立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制度。高校尚未建立以决策、实施和监督分离为约束特征的更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基于高校缺乏科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尚未明确,政府对高校有一定的管理权,高校的管理由负责人负责。高校负责人一方面代表投资者,另一方面代表委托人,导致高校在经营过程中对政府的过度依赖。政府不会对高校的日常管理实施全面的管理或监督,导致高校管理虽然有两个主要负责人,但两者都没有给予有效的管理,导致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限制。
 
(三)管理机制缺乏合理性
 
传统的高校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之所以不合理,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环境下行政特征的影响。高校内部管理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学校的决策和实施过程链太长,导致各级沟通出现一些问题。同时,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更注重原则性的规定和指导,缺乏对可行性原则的关注,在实际问题的决策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分析手段和管理措施,限制了内部控制实际作用的实现。此外,大多数高校对建设贷款的后果和还款能力没有科学评价,盲目开展项目建设。一旦银行收紧银行基础,就可能面临巨大的本息,形成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