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财务管理转型发展

发布日期:2023-10-19 浏览次数: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要注意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保持正常态度。新常态经济概念的提出带动了相关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应从理念、课程体系、师资等方面入手。具体情况如下:
 
1、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财务管理转型发展
 
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专业向应用技术转型的重要性。首先,它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逐步改变部分地区纯理论教学模式,改变国内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分离,校企合作的形式,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它将对我国“重学轻艺术”的理念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全社会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引导公众尊重创造和技术。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工资水平成正比。因此,学生和教师都应认识到财务管理专业转型的重要影响。
 
二是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理实合一的课程体系
 
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充分结合岗位需求,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岗位需求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念。具体情况如下:
 
1.坚持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
 
围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核心和财务管理专业对应用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教学计划中,严格执行课程实习与综合专业实习之间的G界限,确保每门课程都包含相应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的首要任务。对于实践课程,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视频指导、课堂讨论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此外,还可以定期进行特别讲座,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学科的先发现和新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设计体现国际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工作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业务。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适当增加双语课程的内容,在三年内完成至少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课程纳入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根据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和职业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建立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教学大纲,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4.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从考核内容上讲,注重考核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考核形式上讲,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笔试、调查报告、策略论等多种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从成绩构成上看,学生成绩由专业课程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成绩两个方面组成,其中专业课程成绩包括实际应用能力、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过程等方面。实施考教分离,规范考核程序,打破传统单一考核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