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发布日期:2023-09-20 浏览次数: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内控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部分部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缺乏财务部门内部控制所需的信息,影响内部控制的应有作用。内部控制是一项涉及单位各方面、各部门的系统工作。如果财务部门承担所有工作,控制不全面,偏差大。做好内部控制需要各部门的参与和配合;财务部门不直接面对各种实际业务,需要各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参与。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存在偏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单位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加强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单位财务纪律。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其中一些领导认为内部控制是走过场,不能按照控制制度的方法来实施。这种理解的存在也是有原因的:他们害怕失去权力,没有整体概念。内部控制参与者有敷衍了事的思想,工作态度缺乏脚踏实地。
2.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针对企业,对事业单位适用性差,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部分单位负责人非法干预财务管理工作。很多单位负责人关心和重视会计工作,指导和强迫会计人员违纪违规,从而谋求私利或小集体利益,完全失去了内部控制的作用。此外,财务管理人员执法环境差,财务管理人员是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工作人员,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掌握和决定。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能真正行使监督职权。部分单位用一般财务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方法仅限制其支出范围和标准,单位资金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3.与会计中心沟通不足,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实施。各单位作为会计主体,财务管理职能在会计集中核算后保持不变,根据实际情况合法合理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的权力仍在各单位本身。不能认为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实施,是否有财务管理制度并不重要。会计中心作为会计信息的处理、监控和披露中心,应加强与会计中心的联系,注意事前事后相关经济事项的联系,共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会计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不足,容易造成会计分离的资产管理,导致会计中心、会计单位、会计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控制的有效实施。
4.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质量不高,会计人员是内部控制工作的直接承担者,部分会计人员由于个人业务质量偏离政策法规,经济业务处理不准确,缺乏专业预测和判断,导致会计信息扭曲。部分会计人员满足现状,不认真学习业务,使专业知识更新不能跟上政策法规的变化,知识结构老化缺乏积极学习和竞争意识,没有积极参与管理理念,专业知识老化,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工作混乱,只能敷衍工作,会计人员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