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中财务分析活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3-09-12 浏览次数:次
《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以综合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收支分析和成本效率作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院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分析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决策层的重视。因此,如何运用财务分析的手段和方法,正确评价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率,满足新医改过程中医院经营管理所需的完善财务分析体系,进而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医院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服务质量的目标。
1、财务分析活动在提高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2010年12月,卫生部、财政部发布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的财务制度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财务管理原则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实施财务相关规章制度,以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在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新制度下,公立医院做好医院财务分析活动非常重要,要求医院更加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极大地促进医院精细化经营管理。
首先,有利于全面加强医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财务活动中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通过实施综合预算管理,通过加强医院财务分析,有效保障医院收支平衡,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其次,在新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医院的成本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的来说,医院成本管理理论逐渐完善,内容逐渐标准化,方法逐渐多样化。医院成本管理有利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增强医院成本控制意识,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医院和患者的双赢目标。
第三,有利于改善医院的商业环境。随着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负担较少、医院管理现代化的新型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将成为公立医院的潜在有力竞争对手。同时,国家已从补充供应商的战略政策调整为补充供应商、医疗保险覆盖等政策和发展,交通便利促使患者选择从传统的小范围到全国,即同级医院、同地区医院、同级医院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商业环境,公立医院做好医院财务分析,提高其竞争力尤为重要。
二、医院经营管理中财务分析活动的问题
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管理模式仍按照我国公共机构运行,导致许多医院决策者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建立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医院经营经理和财务人员对医院经营管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财务分析的作用不大
目前,一些医院的财务分析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大多数财务分析都解释了指标的变化。在分析中,有更多的阐述:今年医院的总收入比往年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元,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比例;在总支出中,医院今年比往年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元,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比例,财务分析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即医院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医院经营的特殊性,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各指标变化的原因了。这种财务分析只是指标的表面现象,其分析深度远远不够,财务分析活动发现问题和原因的功能不明显,也失去了商业决策参考的价值。
2.忽视非财务指标
一般医院财务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医院资产负债表和收支平衡表,在综合预算管理实施、收支平衡、资产周转成本管理和资本结构分析中,这些分析数据来自财务数据,不能与非财务数据有机整合。在实践中,医院经营管理涉及的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更实用、更可预测,如成长指标、服务质量和效率指标、科研支出及其创新指标等,可为医院未来的经营发展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公立医院目前的财务分析主要依靠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中的数据,对医院预算执行、业务收支余额、资产周转、成本管理和收支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以财务指标为主,在指标选择上没有与非财务指标有效结合。事实上,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更具可预见性,包括更多有利于公立医院未来发展的有用信息,如反映医院服务效率和质量、科研创新等。
3.评价标准不统一
医院财务分析指标评价标准不统一,医院财务分析产生的数据只能与医院历史同期数据和计划标准进行比较,不能与其他同类型医院进行横向比较,导致医院管理封闭,因为医院决策者无法了解医院在整个医疗行业的地位,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医院管理决策相对被动。
4.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指标
现行医院财务分析指标缺乏社会效益指标,更注重对医院盈利能力、资产经营效果等经济效益指标的分析。这与当前新医疗改革提出的坚持医院公益性质,违背了把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的改革目标。医院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体现社会效益是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医院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反映社会效益指标,从而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