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信息技术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3-09-06 浏览次数:

信息技术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预算编制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俗称“零基础预算”管理模式,即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都纳入相应的预算编制,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管理活动都必须按照预算编制的内容进行。由于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公共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编制财务预算,如人员编制、资产管理、项目开展等信息,编制能够准确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下一年度财务预算,确保事业单位在下一年度的所有经济活动中都有足够的财务支持。财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是基于对事业单位所有经济活动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事业单位要想充分掌握单位的财务信息,就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位财务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分析。
 
2.对财务决策和预测管理的影响
 
为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公共机构必须从财务管理模式出发,建立完善的财务决策和预测机制。首先,公共机构必须利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技术,根据成熟科学的数学模型和财务数据,提高公共机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为公共机构财务经理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其次,公共机构应利用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将财务预算与去年财务预算的实施进行比较,为财务预算的编制提供参考。
 
3.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其财务会计模式由事后会计转变为事前会计、事中会计,原财务会计对象由固定会计转变为动态会计,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时间财务披露模式,实时将财务会计、指标执行、指标余额等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大大丰富了财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
 
4.对资金支付管理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财政部门过去将财政资金直接分配给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实际分配模式”,而是采用“清算模式”将所有财政资金保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事业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支付劳务资金时,应当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商业银行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然后商业银行集中支付专户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库清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财政资金的运营成本,防止了财政资金的占用、挪用和截留,有效监督了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权限。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不仅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和财务决策机制有影响,而且对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也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