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政府绩效审计风险分析

发布日期:2025-11-16 浏览次数: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从治理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政府绩效审计对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政府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它不仅有财务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风险来源。本文拟分析政府绩效审计的风险来源,并提出一定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促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更好发展。
 
二、政府绩效审计相关文献综述
 
(1)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王晓梅(2007)从政治学、经济学和行政学的角度提出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沈翠玲(2011)、张燕(2016)均指出,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是基于公共委托经济责任和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总之,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部分,但重点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因此,理论基础基本相同,没有很大的来源。
 
(2)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演变
 
齐振东、吴清华(2008)以国际主流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为主轴,通过分析思想起源、理论演变和实践发展,重点分析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和意义;沈翠玲(2011)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演变分为思想萌芽阶段、试点探索阶段、综合推广阶段,解释了各时期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布和实践的应用。
 
三、政府绩效审计风险分析
 
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它面临着比财务审计更复杂、更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此政府绩效审计的风险来源更加复杂,更难以控制,但其风险来源仍可以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外部风险。
 
(1)政府绩效审计内部风险内部风险
 
1.审计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政府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审计开始前,审计项目组需要根据项目的影响因素确定需要审计的项目,如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的影响范围等。因此,如果在国家重点领域的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审计风险将非常大。此外,审计项目的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风险。如果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方法非常复杂,审计证据难以获得,最终会产生较大的审计风险。
 
2.审计技术方法不规范。目前,与绩效审计相比,财务审计有一套标准化的审计技术方法体系,主要是因为财务审计有相对明确的会计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绩效审计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不断需要审计人员创新审计思维和方法,逐步减少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践的现状。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外部风险
 
1.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的广泛发展不同,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没有达到足够成熟的阶段。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
 
2.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绩效审计的发展正逐渐从原来对“3E”的关注上升到对“5E”的评价。但是,无论是仅仅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是共同关注环境效益,绩效审计的结果都需要采用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但由于各地区和项目的复杂性,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绩效审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