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发布日期:2025-08-03 浏览次数:

管理会计以信息系统为基础,以企业管理当局为服务对象,管理企业经济活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前身是成本会计,基于“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的理论,同时引入了“差异分析”和“量利分析”的方法;从内容上看,管理会计由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相关内容组成。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了三个重要趋势:注重长期定量利润分析方法的应用;建立运行成本管理体系;管理会计的专业化和专业化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在管理会计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与完善的财务会计研究和应用相比,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学术研究应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推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结合财务会计知识,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简而言之,结合学术理论和实践应用,推动中国管理会计进入更高的水平。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可以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缓解高校资金压力,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健康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我国高校财务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目前,高校金融体系中最大的缺陷是所有者的缺失。国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者,高校资金的所有者是国家。国家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但没有要求偿还,也没有要求高校以盈利为目的。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这些国有资产移交给高校进行自我管理和调控。国家对高校进行投资,但对高校资金的使用和投入没有严格的规划和控制,导致资金所有者缺失:高校行使法人权力,但不承担相关委托责任。因此,缺乏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计算盈利、亏损和相关成本,财务弹性大,不发挥高校财务管理功能。
 
(2)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教育资源、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加快了高校融入市场的进程。然而,高校经济活动形式多样,日益丰富。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挑战了高校的财务体系。因此,高校财务越来越重视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虽然高校财务设定了统一的指标,对经济业务进行财务分析,但这些指标不包括大学发展的规模、效率、速度,不能满足大学的发展要求;就高校财务状况而言,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工作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没有研究财务数据的内部联系,也没有分析,无法通过财务分析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高校财务管理缺乏合理性和标准化,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不完善的制度忽视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
 
(3)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不完善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遵循“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即高校校长直接领导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直接对高层领导负责,而不是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负责。这种方式必然会导致财权分配的矛盾。目前,高校财务统一领导存在两个不足。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追求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中国学校一般是校长责任制。在这一制度下,高校财政分配权掌握在校长和中层领导手中。虽然加强了财政分配权,但没有形成相应的经济责任制,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责任制,但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使用审批支出权的同时,不考虑支出后果、学校收入等因素,这与高校的实际经济活动背道而驰,不利于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结论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财务会计长期应用于高校,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高校会计方法体系,与管理会计密切相关,高校财务业务管理会计体系不够成熟,在许多方面仍存在问题,如财务人员管理会计理论薄弱,即缺乏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理论与实践联系等。因此,努力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运用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和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会计业务,在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广泛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投资决策、定量利润分析方法等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积极推进战略管理会计等前沿理论的实践,使管理会计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促进高校管理会计的不断完善。要建立满足我国高等教育需要的会计方法体系,就要根据现状和变化的环境研究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理论。目前,管理会计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在高校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社会各界人士要齐心协力,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建立适合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