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背景

发布日期:2025-03-04 浏览次数: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背景
 
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来解决财务困难。但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经营不稳定、破产概率高,其信用评级普遍较低,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融资中小企业时,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往往要求其提供足够的担保。在这些担保资源中,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只占中小企业资产的一小部分,而原材料、产品和成品的库存占很大比例。据《中国统计年鉴》报道,目前我国所有企业存货达51394亿,其中中小企业30326亿,农民1024亿[1]。按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原本可以保证生成约2.6万亿元的贷款,相当于中国金融机构一年的新贷款额。因此,如果我国现阶段能够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充分利用大量闲置的库存担保资源,就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物流与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应运而生。
 
与银行与借款企业在传统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下的关系不同,物流企业在物流与金融的整合创新中有效地参与了业务。这样,借款企业可以将原材料、成品等存货交给物流企业保管,银行、借款企业和物流企业签订相关协议,银行根据存货价值、物流企业信息和建议为借款企业提供所需的贷款。物流与金融的整合可以使银行充分利用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低成本准确获取借款企业和质押存货的相关信息,有效监控质押存货的流动,支持借款企业的经营,借款企业破产时,通过行业信息优势和特殊地位,及时偿还借款企业易于实现的质押存货,大大避免了贷款实现的风险。
 
由于整合创新的优势,近年来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例如,自1999年以来,中国仓储和银行联合开发了第一种物流金融整合形式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国仓储和运输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十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年信用额度近50亿元。再比如,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广东发展银行在广州召开“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品推介会”,宣布广州、杭州等10个国家城市试点推广“物流银行”,开展以存货质押为主的物流金融业务。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西方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西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综合考虑借款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押存货,制定合理的合同条款,设计相应的贷款流程和监控方法,有效发挥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优势,提高业务运营效率,扩大业务应用范围。因此,系统分析国内外业务异同,找出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存货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有效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