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金会融资模式创新设计
发布日期:2024-12-27 浏览次数:次
高校基金会融资模式创新设计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基金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吸收捐赠已成为基金会资金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校友和校友企业的捐赠占很大比例,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融资范围有很大限制;大多数基金会只接受现金捐赠,少数基金会接受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形式极其单一;基金会被动接受捐赠,缺乏专业团队研究和建议,不“走出去”加强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吸引资本投资;同时,基金收入过于依赖校友、校友企业等主要来源,不太注重多渠道小额捐赠的管理,融资模式缺乏创新。针对高校教育基金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融资模式中可采用的创新方法。
1.继续重视校友工作,加强校友联系
目前,校友和校友相关企业的捐赠仍是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与大学的特殊关系,校友及其相关方应该是最有可能的基金会捐赠者。高校应以校友为主要融资对象,加强校友管理。
一方面,加强校友信息管理,凝聚校友力量。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校友信息数据库,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校友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为校友提供交流合作平台,为高校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提供基础。通过定期校友返校、校友捐赠仪式、校庆活动等方式,引导校友向高校捐款。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推荐实习机会、命名捐赠、命名建筑或奖学金、企业定期宣传,为企业宣传和塑造企业形象提供一定渠道,实现企业与大学的双赢局面,而不是单方面接受资金。定期合作项目可以保证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高校接受捐赠为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有助于捐赠收入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加强基金会对学生的宣传,提高“未来校友”捐赠的可能性。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校园活动等方式宣传基金会,让学生了解基金会的运作,特别是加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奖学金来源宣传,使学生同时接受奖励,有利于形成捐赠文化,增加这些“未来校友”回报母校的可能性。
2.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提升品牌效应,从高校“走出去”
筹款和市场营销一样,也是一种市场活动。法律规定,作为独立基金会的法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经营管理应当按照市场规律独立进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高校的职业部门,为其大学提供单一服务。基金会的主要管理人员也由学校管理人员承担。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停留在高校内部,被动接受投资,未能实现高校“全球化”的市场化运作,从而提高基金会的品牌效应,吸引外国捐赠。高校要打破“盈利”与“公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将基金会“营销”到市场上,提高知名度,创造品牌效应,尽可能拓宽融资渠道。
在基金会管理方面,选择专业人士参与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可以引入专业经理制度,以便更科学地管理基金会。此外,高校本身在相关领域有一批优秀人才,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基金管理顾问,使基金会运作更加科学标准化,提高专业水平;利用商业思维和市场方式加强基金会的品牌推广。利用相关网站、广告媒体、讲座宣传、邀请知名人士举行捐赠仪式等方式宣传基金会。同时,加强基金会与其他商业基金会的合作,选择捐赠一些知名的重大项目,树立良好的基金会形象,提高声誉。进一步促进高校基金会合作,共享资源,也是拓展融资渠道的可行途径。在基金会筹款方式上,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制定合理的筹款策略和目标。分析目标市场和潜在投资者,研究捐赠者的偏好,结合大学自身的优势和其他资源启动募捐项目,为所有潜在捐赠者筹集资金,提高募捐效率。真正实现高校“走出去”的基金会融资模式,利用其品牌地位和市场特色,积极吸引更广泛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