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发布日期:2024-07-05 浏览次数:

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以会计环境或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即众所周知的会计环境理论和会计目标理论之争。由于两者都令人信服,因此有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的结合。以下作者试图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语言的原因,美国的会计研究对中国的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两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往往被忽视。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监管严格,税收制度完善,管理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充分发展,自律机制严格,信息系统完善高效,相比之下,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仍在发展,虽然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建立,但仍需要调整和完善。资本市场仍处于增长的早期阶段,市场监管手段、税收征管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仍需要时间。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并不乐观,信息条件也不理想。可见,不同环境下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明显不同。因此,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应以我国会计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我国的问题。当然,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中有许多常见的成分,但并不是所有在一定会计环境下被特定会计实践证明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会计环境论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观点。
 
此外,双重委托责任也应运而生。双重委托责任观认为,现代会计在“委托-委托”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包括委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充分利用和实现业务目标的责任,以及员工福利、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政府税收、公共就业、社会福利、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论受特定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系的制约。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用户主要利用会计信息调查受托人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市场的有效行动下,会计信息用户不仅关注委托资源的运作,而且由于市场条件相对发达,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部署委托资源,社会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本身确实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会计信息在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言而喻,决策的有用观只有在财务会计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能确立。只有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时,企业外部利益集团的力量足以限制财务信息的公平报告,才能确立决策的有用观。因此,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和同一社会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决策有用观和商业责任观也可能不一样。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只规范财务会计处理和报告的重要方面,而不考虑次要方面。同样,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主要用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目标依赖于决策的有用观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综上所述,从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来看,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它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起着主导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指导着特定会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从而构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