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发布日期:2024-04-17 浏览次数:次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财务管理的日益国际化和专业化,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仍更加注重学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只注重为学生提供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各公司所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2)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财务管理、会计、经济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接近,三者之间的课程体系相对接近。因此,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经济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界限非常模糊,没有很好地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非常不合理。以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为例,这两个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几乎“一模一样”。其专业基础课程涵盖高等数学、金融市场学、投资证券、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科,不同的是,财务管理专业只比会计专业多了几门有限的课程,如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可以说,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单独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化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是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财务分析评估、财务报告分析、灵活运用各种财务信息软件、资金运营分析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的过程中普遍流行,校外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另一方面,理论课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过大,学生的财务管理技能普遍缺乏,上班后无法满足公司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