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

发布日期:2024-03-29 浏览次数:

引言
 
2012年12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中小学财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发布《中小学财务制度》的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指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该制度的实施将有效地监督和限制中小学的财务管理。近年来,中小学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财务工作越来越符合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不断加强,资金使用效率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在实施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
 
(1)存在乱收费现象
 
政府对教育的投资相对不足是学校乱收费的主要原因。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促进了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但总的来说,教师的收入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教师的额外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与公务员相比,教师的绩效目标评价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了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些学校领导乱收费,滥发奖金补贴;为了增加个人收入,一些教师经常违规补课和收费,这对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
 
(2)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首先,缺乏严格的预算制度。中小学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缺乏刚度。有时学校的各种决策内容仅由校长的意愿决定,财务费用没有严格的预算规范,随机性大,盲目性大,导致资本费用不合理,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财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制度不完善。中小学缺乏专业会计人员,教学人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明确。缺乏专业人员的结果是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无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国有资产管理不合规
 
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些学校由于人力不足,没有人重视,管理不到位。国有资产记录不及时,特别是国有资产台账和卡片往往不记录。账实不符、账卡不符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坏的巨大风险。例如,单位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由财务人员登记,实物、账单、卡片由有关人员管理登记,会计记录仅按发票简单记录;不同的设备不记录设备的具体名称、规格和型号,有的学校不按照政府采购合同和验收记录及时登记台账和卡片。同时,报废损坏的国有资产未及时办理报废审批手续,账实不符较为严重。
 
(四)食堂财务管理不到位
 
《中小学财务制度》明确规定,食堂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在学校财务部的统一管理下,实行单独会计,及时公开会计。许多中小学食堂缺乏财务人员或会计人员的素质,不符合要求。同时,食堂其他管理人员不足,导致学校食堂管理极不完善,不符合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要求,食堂财务会计极不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