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本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财务报告中的主要应用

发布日期:2024-02-11 浏览次数:

如果要推广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企业应遵循本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大大降低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最有效地配置现有资本,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财务报告质量为切入点,分析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最终寻求解决财务报告质量问题的方法。
 
1 本质重于形式原则
 
1.1 本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财务报告中的主要应用
 
(1)资产负债表(2)损益表(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5)资产负债表未来事项披露等。
 
1.2 本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发展过程
 
本质比形式原则更重要,出现在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会计原则和基本概念,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财务报表结构,也采用了这一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也解释了本质比形式更重要的原则。目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经贸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会计准则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规模及其趋势产生影响,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在财政部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明确表示,企业应遵循实质性比形式更重要的原则,特别是财务报告的编制,并应用于实施,以确保报告的质量。
 
2 本质重于形式原则对财务报告的主要影响
 
财务报告是在审计记账的基础上,编制和处理财务信息,并根据报告用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更,形成一组相关可靠的财务数据。在编制财务报告的同时,也要遵循本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现行会计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法,主要来源于报告受托责任观。因为这种方法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最能反映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必须强调“交易已经发生”,这必然导致财务报告中无法披露大量重要的交易事项。根据实质比形式原则更重要的计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和真实性可以得到充分提高。此外,传统企业业务成果报告模式是基于“综合收入”的概念,其缺点不能反映企业已确认,或未实现损失和收益,根据实质比形式原则,企业已确认,已实现或未实现损失和收益将完全反映。因此,对传统财务报告来说,采用本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3 财务报告及其披露过程实质上比形式原则更重要
 
财务报告及其披露是各会计期间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最终反映,是企业进一步经营、生产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3.1 确定合并报表的编制和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1)合并资产负债表(2)合并损益表(3)合并现金流量表(4)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5)附注。如果合并主体不是统一的法律实体,那么合并主体应该是统一的经济实体,这是在确定范围时实质与形式之间的偏差。因此,新会计准则解释了这个问题,规定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合并范围只能根据控制来确定。其中,控制是指企业不仅可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利,还可以决定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政策和财务政策。此外,新会计准则第三章还解释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程序,要求母公司及其子公司作为编制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根据相关数据,根据股权法,调整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由母公司编制报表。因此,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范围的确定是本质上重于形式的最充分体现,将充分避免管理部门粉饰财务报表、操纵企业利润的发生。同时,也将满足财务报告用户对指定经济实体财务信息的需求。
 
3.2 关联方关系及其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在企业合并范围以外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中,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对方,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以及受同一方控制、共同控制甚至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可见,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是关联方关系的重要判断标准,充分体现了实质性重于形式原则。因此,在判断交易性质时,要更加注重公平原则,谨防关联交易和非关联交易造成的利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