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新思路

发布日期:2024-01-14 浏览次数: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新思路
 
目前,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渐增加,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遵守财务纪律,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
 
(1)概念创新
 
从高校领导、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到具体科研人员,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明白国家财经法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指导方针。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程序。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应当从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科研经费既不是项目主持人的个人“小金库”,也不是研究小组任用的专项经费。要认真学习高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的新观念,提高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科研人员要更自觉地配合财务人员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2)制度创新
 
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必须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者,要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制定不同的方法,明确各类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费用范围、审批程序、决算等,提供有序的资金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项目结算、余额分配和奖惩措施;落实科研经费财务数据分析通报制度,建立科研经费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网络,及时反映科研项目的拨款进度、资金使用和余额。对于重要项目,也要分阶段及时进行财务分析。
 
(3)手段创新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平台建设,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仍存在差距。财务管理信息化将大大扩大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促进会计细化,加强预算执行和披露,促进财务信息与学院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对接。
 
1.完善预算编制。对于科研资金预算编制到经济学科,科研人员独立编制项目详细费用,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制度解释和协助,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梳理、审计,便于财务部门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支出范围,确保科研资金的使用费用与科研活动有关、真实。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进行详细会计,加强对科研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会计分析,区分实际需要、直接支出和应分摊的费用,更合理地确定科研项目的资金金额。
 
2.加强预算执行。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研资金预算、查询、统计、分析、报销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监督。科研资金的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由总控制转变为详细控制。利用动态管理查询手段预警项目预算超支,有助于科研人员及时调整合理的支出项目预算。如果一所大学获得了100万元的横向项目资金,资金预算需要数据费、差旅费、测试费、材料费、鉴定费、设备费等,每项费用为几元,科目报销总额为原金额标准,当科目报销总额超过规定金额时,计算机系统会提示成本的使用。项目完成后,根据真实财务数据编制财务报表,并对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得出真实数据。利用科研资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资金管理的全过程监控;二是为财务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提供有效工具。
 
3.加强对科研基金决算的审计和分析。真正反映使用的科研项目资金支出的具体结构,对今后的科研资金管理起到参考作用,也影响下一年的预算编制。加强剩余科研基金的管理。
 
4.加强财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对接。坚持预算披露和科研项目信息披露,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对项目审批、资金预算、资金支出、成本控制、资产购置、分配、回收等进行全面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资金决算、结束、监督审计等。定期向公众公布学校所有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审批、审批、资金预算、使用、资产购置、结束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监督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4)机制创新
 
科研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重大事件。高校各部门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科学、灵活、高效的运行管理新机制。
 
1.建立科学的科研基金财务会计体系。高校可以专门设立科研财务部,进行二级财务会计管理。科研经费和事业经费不仅要单独核算,还要在预算中列出科研项目经费。科研经费不能随意占用事业经费,避免事业经费过度支出和科研经费过剩的情况。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度和研究期限,当年不能结算的剩余科研经费应结转至下年使用,结算后仍有剩余科研经费不再结转。根据新颁布的《高校财务制度》,积极探索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方法,正确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范围,通过合理的方式将间接成本分摊到各科研项目的成本中,真正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目标。
 
2.建立全面的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科研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从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到固定资产采购、登记、保管、检查、移交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制定必要的科研成果无形资产管理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3.完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制度。建立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监督部门密切联系的监督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严格审批程序,细化支出范围,监督科研经费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使用。加强审计部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将审计变更为全过程监督。
 
4.加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建立科研基金绩效评价和奖惩机制。根据资金使用、支出效益、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项目期限等作为评价内容,认真检查验收科研项目完成质量,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