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4-01-10 浏览次数: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或单位编制预算、内部控制、员工绩效考核等财务管理活动的总称。财务预算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主要是指为及时、适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在单位内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财务预算管理活动。这类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评估三个阶段,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实现应有职能的同时,实现成本最小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财务预算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普遍存在的弊端
 
(1)观念意识不强导致财务预算编制水平落后
 
在经济发达国家,财务预算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机制,广泛应用于各单位,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而且提高了单位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思想落后,导致财务预算管理不受重视,财务预算编制水平落后。主要体现在财务预算编制过于随意粗糙,缺乏细分,功能不全面。比如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只分为收支两类,过于简单随意,不利于实现预算的约束功能,会影响以后的相关监督审查。
 
(2)准备工作不足导致财务预算功能无法实现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是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制时应从单位总预算出发,综合考虑各部门的情况,使各种有效信息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得到充分体现。但由于大部分单位由本单位财务部门负责编制财务预算,工作人员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充分考虑相关因素,使得预算不可行。
 
(3)财务预算执行缺乏有效跟踪
 
前期编制的不科学和不合理直接导致未来的实施流于形式,使得财务预算无法实现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财务预算时随意改变预算。虽然有些是因为编制与事实不符,但大多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而随意投入预算,方向错误。他们只是为了实现支出目标而不考虑专项资金,导致财务预算的约束功能无法实现,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三、改进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提高编制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员工的理论教育和预算规定的认识,努力从制度和组织上转变,从而转变“轻视财务预算管理”的理念。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委员会制度,主要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后期的合理调整,以及监督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责任。此外,在编制收入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资金来源,及时核实,防止赤字发生;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综合考虑,突出重点,注意节约,避免资金浪费。
 
(2)科学安排编制时间,改变编制方法
 
在编制财务预算之前,有关部门应科学合理地安排编制时间,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结合本单位今年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本单位过去几年的情况,然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和估计。此外,在编制预算之前,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具有整体意识,不仅要从单位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还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准备工作中,应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和论证。此外,在编制方法方面,应用于放弃熟悉的“基础预算”方法,积极改用“零基础预算”方法。与两者相比,前者不能实现各部门预算的分配,在去年的基础上制定年度预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3)加强执行监督,结合考核
 
加强对财务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第一步是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审查和制约,从而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监督资金使用时,要与考核结果相结合,特别注意考核资金的用途和效益。对重点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考核,实现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此外,为了实现预算执行的有效考核,单位必须建立健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所有需要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员工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员工对预算执行和管理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将财务预算的执行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善对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进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准则、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务预算编制和实施的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安全、更有效地使用单位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就必须充分重视和有效地利用财务预算管理。具体来说,相关单位在管理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在管理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一些新的思想或理念,科学有效地解决财务预算编制实施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使单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