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发布日期:2023-08-01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研机构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科研机构内部项目来源广泛,渠道多样,财务管理需要更加严格和标准化,财务管理贯穿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确保项目的高效、高质量完成。有效提高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科研机构财务预算内容不全面、不完整,未按科学事业发展计划及其内部财务承受范围逐项计算编制,科研项目相应科目未按主次预算计算,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
 
2.科研院所财务人员在制定财务预算时,只对科研项目支出、科研经费收入和成本支出进行预算,但对其资本支出和现金流量没有充分的预算。
 
3.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有序的预算审批程序。部分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由于对预算编制缺乏一定的了解,没有及时与财务管理部门沟通,预算内容相对简单,时间仓促,为了及时报告,编制程序不规范,审批不严格,缺乏规范。
 
4.缺乏对科研项目预算的有效控制和监督。科研机构考核制度不完善,在财务预算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日常预算管理内容进行监督控制,导致预算过剩,项目负责人往往为科研项目合同编制预算,实际支出大多与预算分离,不能及时处理预算管理措施的突发事件,不能发挥预算的最大作用。
 
(2)成本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科研机构的行业特殊性,其成本核算对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以主题为成本对象的会计方法虽然可以调动科研人员争取科研资金的积极性,但由于单个主题资金较少,员工不足,不能集中精力分析研究重要项目,缺点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科研管理部门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部分部门片面强调专项资金和专项会计,导致部分同一科研项目按几个成本进行会计,导致会计错误,导致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成本预算扭曲。
 
(3)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与实际情况不符。根据现行科研机构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只需要原账面价值的核算,不计折旧价值,通过提取资金来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而只是虚增资产的总价值(虚增资产的总价值一般是指资产负债中的净资产指标),不能有效地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成本不包括折旧成本,使其成本核算相对不完整、准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净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导致价值差异,甚至朝着偏差的方向发展。
 
2.内部控制并不完善。由于科研机构是国家科学机构,与其他大中型企业不同,仪器设备采购不采用采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支付等环节进行合理、标准化控制,缺乏统一的采购安排,采购程序简单,导致采购价格高、设备重复等资源浪费。采购的货物没有专门的资产保管部门负责保管,大多数研究小组采购,放在实验室,虽然有时指定一些科研人员管理,但只管理如何使用、如何操作和维护,整个科研机构的资源配置无法安排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