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财务学的学科定位
发布日期:2023-07-29 浏览次数:次
行为财务学的学科定位
行为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理论分支,自诞生以来占据金融主导地位30年的有效市场假设、金融基础套利理论、投资者理性和大量异常现象自1980年以来,双方,共同加深人们对资本市场和企业金融的理解,促进金融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行为金融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不再是纯粹的批判性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为金融主要引用实验心理学的几个原理,心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和起点不同于经济学理论。心理学研究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认知模式,而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稳定环境下的经济判断和决策。也就是说,在各种情况下,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不能成为经济学普遍规律的研究基础。理论缺陷和实验环境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差异,使行为财务系统缺乏一致性,但也为其学科的准确定位增加了困难,即行为财务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是只是喜欢非凡的异类顽童,成为财务研究的过客?目前,行为金融的研究已深入到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仍处于零碎碎、零散叫卖的阶段,尚未找到安定下来的地方。最新文献显示,未来行为财务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逐步将现有理论模型整合为相对统一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实践检验。Shefrin和Stateman(1994)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识别可能对资本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上。另一个研究前景是将传统财务理论与行为财务理论相结合,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合。理论上,Brave和Lfenton(2002)认为这两种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Barberis和Thaler指出,一种可以容忍两者的新理论可能会取代“理性范式”和“行为范式”;在实践中,Daniel、Hisheifer和Subrahmanyam(2001)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整合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和行为财务非理性预期,可以说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而Shefrin和Statman提出的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1999)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1994)是两者理论结合的完美典型,其提出引起了金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热情。
但笔者认为,前一个方向仍然停留在资本市场行为研究的个别层面和技术层面;然后,在看似兼容合并的过程中,行为金融可能会淹没在传统金融的海洋中,逐渐失去其独立性。因此,如果行为金融真的想找到一个安定下来的地方,它就不能也不应该是传统金融抢食下的碎肉,而应该在金融领域划分一个专属的研究领域,形成一个独立于传统金融的学科体系,可以覆盖整个经济领域。笔者的观点是:如果经济学被视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传统金融也被视为第二学科;行为金融必须像他们一样以平行独立的第三学科的态度出现。①当传统金融试图占领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时,行为金融也应该有雄心坚持占领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以便有机会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