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和中国会计研究思路
发布日期:2023-07-25 浏览次数:次
西方经济学和中国会计研究思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制度变化,不仅涉及基本的制度结构,还涉及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会计制度。有一些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解释。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会计学家从中国独特的制度变化中合理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结合中国改革的实践,解释了中国在转向经济时期面临的会计问题,引发了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促进了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上述研究成果丰富和提高了人们对会计问题的理解,这是中国会计走向世界的资源条件。
一些学者引入了新的制度经济理论和科斯定理,为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他们认为,制定会计准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会计准则是产权制度的一部分。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反映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的保护。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不同的产权关系规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会计准则与其他制度安排相同,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有效的会计准则应是交易成本最低的准则。会计准则随产权的变化而变化,会计准则的变化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一些学者试图将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会计相结合,研究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和剩余计量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中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会计规则制定权合同安排的范式,并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实践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些学者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会计制度的声誉基础。他们认为会计是一种制度安排,声誉是会计制度安排的基础,声誉危机严重破坏了会计制度的声誉基础。重塑会计制度的声誉基础,需要同时进行会计道德进步、会计法律运作和会计环境改造。
一些学者根据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反思了当前会计信息公共物品属性的观点。通过界定“复合品”和“核心效用”两个概念,推断会计信息产品仍然是特定消费群体中的私人物品,市场机制是配置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然而,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难以检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会计信息产品质量信息分布不对称,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
一些学者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作用机制。他们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受到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对优化治理结构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建议。
一些学者根据商品的双重性、经济假设、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等经济理念,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性质、诚信责任等问题。他们认为,公司诚信是一种特定的商品,公司诚信的买家和用户之间的分离影响了其内部诚信的质量。因此,社会必须为其商品的服务质量付出必要的代价。
自1997年以来,实证会计研究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新鲜空气,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多,一些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杂志上,这也表明会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逐渐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致。但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利用国外成熟的模型在中国市场进行检验。应该看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为实证会计研究提出了许多课题,也提供了数据的可能性。同时,中国特殊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特有的研究课题,如中国股市现状如何,会计信息能发挥多大作用,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什么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能否产生预期效益,制定会计准则应考虑哪些因素等。实证研究在我国仍是一种方兴未艾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希望中国会计学家能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更多地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会计问题,繁荣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如果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能够观察中国土壤上的问题,采用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将大大提高。